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贸易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世界各国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更是文化、技术、资本流动的桥梁,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数字贸易平台,贸易的形式不断演变,但其重要性从未减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贸易摩擦、汇率波动等挑战。同时,数字化、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也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份国际贸易主题书单,通过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经济作用、技术传播、文化交流、政策规则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与繁荣。

  本书在厘清数字贸易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数字贸易发展与数字贸易规则的相关文献,从多边、区域和中国视角梳理了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最新进展,以便了解全球主要国家数字贸易发展状况,并在梳理美欧日数字贸易规则模板的基础上,探索我国数字贸易重点领域发展概况,特别就数字贸易区域发展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异质性进行分析,测度了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以便为推进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完善全球数字贸易治理、促进我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开放合作提供思路。

  本书恰当运用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突破风险社会放大的SARF分析框架,跳出“损失的不确定性”的概念局限,重点凸显风险的资本逻辑视角,强调跨国资本流动引致的现代社会的两歧性及其资本根源,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界定在本书的研究中承担基础和核心功能。秉承马克思主义研究风险的资本逻辑,从平均利润率下降导致的资本积累方式转变入手,联系全球价值链的金融化和空间拓展对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扩散和放大,剖析了资本逻辑视阈下全球价值链风险放大的本质根源和具体根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当代意蕴。重点考察数据资本,澄清了数据资本的利润来源,凝练出数据资本的极化趋势,深化了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价值链风险及其放大的认识,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中资本与风险的内在辩证关联。本书的研究对重新认识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认为以代工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快速升级模式并不能“自动”实现,跨国公司主导的俘获型价值链格局,使试图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来改变这种局面的发展中国家,反而陷入了生产增加但出口收入下降的“贫困性增长”陷阱,并导致风险的放大。发展中国家防控风险社会放大的有效途径是政府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对内建立国家价值链,即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发育,由本土企业掌握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在本土市场获得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以及品牌和销售终端渠道的产品链高端竞争力,从而最终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链的升级和风险的规避。

  作为一个困扰全球经济发展的老问题,全球经济失衡在某种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要素失衡和利益分配失衡。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国际经贸争端,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发生解构与重塑,拉动世界经济与全球贸易实现再平衡。在此背景下,本书基于“全球经济失衡—价值链重构—国际贸易争端”这一研究思路展开,以期深入认识全球经济格局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演变趋势,为我国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实证分析表明,传统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通过贸易开放的非对称性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机制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全球经济失衡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规模变化机制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影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规模效应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技术进步同时提高了人力资本门槛,人力资本的优化对国际分工格局变化产生推动作用。另外,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其自身面临的贸易争端具有催化和润滑的双重影响:两国某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越接近,双方发生贸易纠纷的频率越高;一国全球价值链的相对参与度越高,贸易伙伴对其发起贸易争端的概率越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的学说,而贸易摩擦的本质就是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摩擦风险加大的国际局势,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深入研究贸易摩擦的根源及生成机理,并结合我国实践经验提出应对贸易摩擦的中国智慧。

  本书构建了一个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运用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阐述贸易摩擦的生成机理。同时,分析了贸易摩擦的根源,并对引起贸易摩擦的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在此基础上,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摩擦、发达国家间贸易摩擦、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摩擦等几个方面对贸易摩擦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解释和说明能力。鉴于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贸易摩擦成因具有特殊性,本书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分析了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贸易摩擦的生成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印证了贸易摩擦的本质是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因此,必须从维护国家利益入手提出应对之策。

  《国际服务贸易评论》(第5辑)聚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阐述国际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规则和升级路径,具体分析了中医药、教育、演艺、保险、软件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服务贸易创新案例突出数字时代服务贸易的新议题、新发展,为探索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开放发展贡献力量。

  自WTO在全球倡导贸易便利化以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便利化行动,致力于削减这类“贸易非效率”问题,而且还在国内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但是在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企业出口绩效却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企业出口盈利能力下降,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低。为实现出口可持续增长,亟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出口潜力,为此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推出的《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应该扩大进口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并强调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结合目前中国成为《贸易便利化协定》接受国以后正进入贸易便利化改革新阶段的现实背景,因此有必要从进口中间品视角研究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本书所研究的企业出口绩效包含企业出口二元边际、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所关注的问题是:贸易便利化是否会对企业进口中间品和企业出口绩效产生影响,如果存在影响,那么这两者是否又有相关性,即贸易便利化是否会通过影响进口中间品来影响企业出口绩效。

  无论是在WTO历次谈判回合中,还是在新一轮WTO改革进程中,研发支持政策一直都是重要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本书基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视角,探讨了WTO框架下主要成员实施研发支持政策的合规性与有效性问题,以期对中国制定相关战略与政策、研判多边贸易规则的走向与趋势、深度参与全球经贸治理有所助益。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不断侵蚀全球多边体系。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多边体系艰难前行。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本书从多边化区域主义的时代背景出发,基于新量化贸易理论建立分析框架,系统评估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福利效应,并提出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化区域贸易平台构建的策略。本书瞄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关切,运用当前主流理论与方法进行政策绩效评估与策略分析,内容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有助于提升读者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路径的认知。

  本书基于贸易视角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效应,旨在系统评估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货物进出口的规模、结构乃至贸易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从理论层面看,本书区分投资动因,分别考察不同投资动因条件下所产生的母国贸易效应,并且以中国对东盟、欧盟的投资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相关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丰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现实层面看,本书围绕中国案例,系统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贸易效应,回应相关质疑,进而提出我国更好地开展外贸外资工作的政策建议。

  《美墨加协定》是一个贸易、经济、政治的战略组合体,凸显了全方位、多元化、高标准等特点,体现了美国所谓的“美国优先、公平与对等”的贸易理念,也反映出美国在促进国际贸易新规则“高标准”变革方面的意图。本书以《美墨加协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协定的传统议题、传统议题深化、深度一体化议题、横向新议题、其他制度性议题等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并对相关议题的演变趋势进行了研判和总结,为中国推进高水平自贸区建设、高质量开放发展以及进一步参与全球经贸治理提供了政策参照和参考。

  本书认为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导致工业就业比重的驼峰形变动预示着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未来中国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在某一时刻呈下降趋势,这会对中国的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我国政府需从国际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城镇化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本书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地分析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性,对丰富国际贸易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国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显著加快,但与此同时中国又因为成为“世界工厂”而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因此,如何统筹推进贸易自由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值得重点研究。本书在对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在“贸易-经济-环境”系统的框架下,利用多区域递归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多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EIO)等,量化评估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中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由“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规则发展方向”“WTO改革方向”“国际贸易体系与中国”三个部分组成,紧紧围绕经济全球化未来发展方向将往何处去、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面临何种问题及中国在其中的扮演什么角色与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内容涉及疫情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新秩序、WTO现代化改革、全球价值链的扩张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欧盟推动WTO改革的主张、中国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等问题。

  本书旨在对目前在政策评估领域广泛使用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进行详细的介绍。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模型的理论进行介绍,从模型的理论基础、构架方式和主要内容等方面对模型展开剖析,并且对静态和动态两种模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重点集中于对模型的应用,精选了作者使用GTAP模型的经典分析案例,从若干具体经济问题出发,向读者充分展示模型的使用方法,并对模拟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化创新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数字全球化发展新阶段。本书聚焦数字经济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从理论、政策、规则、模式、经济效应、全球治理、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对全面认识和了解当代国际经贸理论前沿动态,在“十四五”时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为理解当代国家贸易争端提供了一个简明且有趣的途径,引发读者思考、探索全球一体化世界中各国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书中以典型案例研究阐释关键概念,使读者可以全面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全球化与跨国生产网络,贸易治理,亚洲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区的崛起之路,道德贸易与环境可持续性,新能源、服务和知识技术贸易等知识。对于想要了解不同区域之间贸易如何变化、贸易如何影响国家之间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重要读物。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深入研究和学习WTO法,是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和“走出去”的现实需要。丰富的WTO中国案例,成为中国国际法研究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模式提供了本土素材。本书通过国际经济理论与WTO中国涉案案例,全面阐释WTO法律体系的内容,是一本系统而翔实的中国国际法案例教学教科书;同时,也为深入、全面理解WTO规则提供理论与案例指导。

  本文在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整体研究、国家个体的贸易发展和区域组织中凝聚子群的详细分析,对沿线国家的贸易矩阵进行数学变化,量化了贸易指标,客观科学地研究了“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特征、沿线国家的相对地位及重要国家的影响范围,探讨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在当今时代从合作共赢的角度来促进彼此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