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家长,不能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在行动上。很多家长,在家里一边自由散漫地“葛优躺”、刷手机、嗑瓜子,一边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不刷手机,要努力读书”,这样的教育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最近,网络上一位北京妈妈因为孩子爱吃豆腐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让很多家长直呼“太卷了”。因为孩子爱吃豆腐,这位妈妈就借了相关绘本和孩子讲述豆腐的制作过程;旅游时特意带孩子去云南偏僻山区看当地人手工制作豆腐的过程;回家后又买了做豆腐的工具,带着孩子从黄豆开始一步一步地亲手做豆腐;最后还整理了很多关于豆腐的诗词,和孩子一起朗诵、鉴赏。

  家长们一边羡慕这位妈妈的教育理念和执行力,一边又感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教育模式。

  确实,当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充斥时,任何贴切的教育手段都无法发挥作用。同样,当家长被考试这根指挥棒牵着走的时候,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无法真正落实。

  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家长如何破解传统家庭教育中的顽疾,同学校教育一起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完整系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

  过去不少家长习惯了把孩子送给学校和补习班,试图通过大量的校外培训提升成绩从而实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希望。不过,这一切都是以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为前提的。他们试图“复制”自己的“过来人”小样本经验,规避孩子成长路上本来必不可少的挫折,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但实际上,“我告诉你”“你听我说”等传统的说教方式很可能无法直接移植到对当下的孩子的教育中。

  英国教育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发他们走向自主发展之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不可能指导孩子一世,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家长必须自行删除“成绩好就行了,其他的以后再说”这样的错误观念。与时俱进的家长,更注重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自我规划;不会盲目要求孩子在所有领域全面发展来比拼分数,而是充分认识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懂得扬长避短;更不会要求孩子事事都要遵循自己的“旨意”。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语言的艺术性尤为关键。

  家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期许用语言的形式传递出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观点“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讲的就是暗示的问题。比如有位妈妈希望孩子增强自控力,便按照自己孩子的模样画了个“自控力小达人”,剪下来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还经常说类似于“你今天控制住了自己想要玩游戏的冲动,先去完成了英语作业,自控力简直爆棚!”等具化的语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向着妈妈的期望进步。

  家长还要会用适合孩子的语言进行交流。调查显示,孩子最不喜欢的批评语言是“不就事论事地批评,总是翻老账”“不注意讲话的分寸、场合、地点”以及“批评时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作参照”,毋庸置疑,这样的交流肯定是不愉快的。

  用“你认为呢?”代替“我认为”,用“我表达清楚了吗?”代替“你听懂了吗?”等这一类的沟通技巧,不仅对于职场中的成年人很友好,也可以向孩子传递平等对话交流的信息,让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向你倾诉。

  总之,家长要善于观察总结自己孩子的品性,多了解孩子的话语体系,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和适合孩子特性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这就是家庭教育中艺术性的表现。

  除了语言,行动也很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充满设计感的行动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假如你希望孩子会规划自己的时间,那么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给他一个可以不断被优化的方案。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尝试和他一起制作任务卡片,让他自己决定将任务插在哪个时间板块内,再配合一个有语音播报功能的闹钟和合适的激励制度。任务卡片可以根据时令、年级、教育方向不断更迭,时间段可以根据周中和周末、节假日切分。

  有效陪伴可以是和孩子在书房一起学习,也可以是和孩子在厨房一起研究美食,在书桌前一起探讨问题,在餐桌上一起分享感受,在花园里一起散步,在户外一起骑车……无需时间过长,15-30分钟足矣。但必须是心无旁骛的,一边陪着孩子一边心猿意马的想着手机里尚未回复的信息或是想着明天的工作行程,只有身体的跟随,没有心灵的契合,这不是高品质的陪伴。

  当然,有效的陪伴不是让家长一切围着孩子转。家长自己的事业追求、为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努力奋斗的样子,正是孩子无声的榜样,让自己成为孩子内心仰慕崇敬的人,家庭教育的效能也会大大提升。

  “双减”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政策的初衷尽管主要指向学校和学生,重点聚焦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但是这些所有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家长的观念转型和行动支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价值认同,没有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作保障,“双减”就难以真正“减”到实处。由此,“双减”不仅对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呼唤家庭教育的转型和功能的重新定位。

  人的成长发展是多维度的,既需要学校教育的引领,也需要家庭教育的保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围绕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形成协同。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注重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让孩子成为“人”,终极目标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这是“双减”下家庭教育功能的理性回归,也是家庭教育破局的最终价值指向。

  “双减”政策的制定出台,给了所有家长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审视孩子的机会,每一位家长都应该以此为契机,对照“双减”的价值导向来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建平中学西校校长赵之浩)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