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今年5月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营造积极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接近成年人。2023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同年6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称,对3万多名10~16岁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升学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内卷”明显与学生心理韧性较弱的矛盾,是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初二或初三学生和家长的亲子冲突达到顶点,矛盾主要集中在学业方面。高亲子冲突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较低的自控力,也会表现出消极的社会适应,产生焦虑、抑郁、网络成瘾、自我伤害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等研究院大学生心理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华珍看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关心、孩子在家庭中的参与度,社区环境,不安全、不稳定的居住环境等都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周华珍进一步说:“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青少年感到不被信任和不被尊重,可能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影响心理健康。此外,饮酒、校园欺凌、网络欺凌等危险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目前,心理健康课已被北京及全国的一些学校列为“必修课”,学校结合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帮助学生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给情绪分类和恰当地表达情绪;从认识自己、他人和环境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如何倾诉和求助,在课程中得到心灵疗愈和滋养。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对不同年级制定了目标。一年级心理课通过游园打卡的方式让小朋友熟悉学校、认识教师,二至五年级的心理课重点是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六年级心理课重点则是引导学生理解小学和初中学习状态的不同,为适应小升初做好准备。而对中学生,学校设计了大量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在北京市文汇中学,班主任定期家访,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和特需生重点关注方案,同时,根据不同学段设置心理课程。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乔志宏看来,学校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情绪感知和调节能力;也要提供健康、良性的培养机制和环境,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充分考虑个体发展差异,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针对学习后进者,他认为,个性化的指导会对其有帮助。“同一班级中的分层分类教学、一节课中不同难度学习任务的设置、分层作业等都是很好的做法。学校还可提供菜单式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兴趣和学业规划选择课程。”他表示,“学校要切实摸清学生的‘底’在哪儿,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够得到’的区间内收获成就感。”

  谈到“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蔺秀云建议,“将身心素质提升、性别教育、美的教育、爱的教育、道德教育等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课程中,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强健身心;在劳动课中感受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自律品质,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在艺术课中形成美学意识,学会感受艺术的美,并将其作为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与调节的资源,提高他们应对外界冲击、应对学习生活挑战与人生挫折的能力。”乔志宏则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生涯教育高度融合,在学科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将当下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家长、教师要尊重每个个体的优势与发展方向,提供支持。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

  创设有爱的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至关重要。父母的心态影响孩子心理。因此,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烦躁、愤怒时尽量独处,说出或写出自己的烦心事,待情绪平复后再面对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包括负面情绪,适时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

  同时,家长把握好亲子间的界限,多从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不过度控制或侵犯孩子的隐私,拒绝身体和语言暴力,让孩子觉得任何时候自己都是被爱、被尊重、被需要、被理解、被接纳、被欣赏的,从而建立起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这是孩子日后建立安全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基础,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另外,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愉悦的时光、开怀大笑的时刻,让孩子终生难忘。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心理弹性。

  针对家庭中因学业引发的亲子冲突,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丹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的是学生的外部动机,会让“内卷”现象愈加严重,因为家长让孩子为了公认的“最好”努力,而非为了自己的喜好学习。刘丹举例说,当家长对孩子说“吃完饭赶快写作业”时,他关注的是外部动机。如果家长说,“哪项作业是你最愿意写的?”这就是关注孩子的内部动机。当学生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的快乐感时,学生的内在动机就会被激活。

  周华珍则表示,父母不能一味对孩子施加学习和生活压力,而应重点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心理问题。周华珍说:“通过外部干预,如家校联动等方式,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辨识能力进行指导和培训,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达到‘近朱者赤’的理想效果。家长还要了解孩子放学后和周末的同伴交往情况,使其远离伤害。”

  前不久,一些孩子和家长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参加由该中心与朝阳门街道团委、妇联、少工委联合主办的“请重新认识我”主题活动。活动以“倾听孩子的心声”为主旨,以亲子论坛形式展开,家长和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这是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汇聚社会资源,打造可持续的社区家庭教育生态,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常态化、优质化,促进辖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又一举措。

  据了解,北京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发展中心实践基地同期落户该街道。中心将从校园、社区危机管理方案、筛检解决方案、心理干预方案、课程培训方案、未来学院方案等五方面构建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将从测评、培训、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方面服务学校和社区,构建家校社协同一体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长平台”。

  谈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洁表示,一方面,要整合和利用好社区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资源,社区机构提供场地和设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社区内尝试推广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项目,并由社区向家庭提供科学、健康的育人策略和方法。

  针对如何统筹社会力量,优化社会心理服务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杨玉春提出,鼓励公益性组织机构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呵护工作,逐步实现第三方专业机构、公益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构建由民政部门牵头,公安、教育、卫健、共青团、妇联、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应急处置机制。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站,开展公益性心理健康科普活动和个案咨询,对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进行联动快速处置,持续关注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她建议,有条件的地区改进学生健康保险模式,将精神卫生类疾病纳入保险范畴,降低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此外,完善医校协同机制。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医院和科室,开展面向学校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

  乔志宏强调,要减少公众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相关组织,均有向公众宣传、普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的义务,以避免公众因对心理疾病的不理解、回避、逃避而延误最佳的治疗窗口期。同时,预防大于治疗,最大程度地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和保障。(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