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28日,我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作为第四团第四组的一名成员,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留车镇族坑村开展调研工作。在一周的调研时间里,我与第四组的其他5位同志一起,驻村入户,走访慰问,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的统一要求,围绕“三农”有关问题,解民情,察民意,探民心,与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交朋友,获取了宝贵的调研资料,也经历了难得的心灵锤炼。这次农村调研实践活动,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和体会,现从三个方面报告如下:

  “三农”问题为何一直这么重要?因为农业仍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村仍占有最广大的国土面积,农民仍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又因为即使在已经开始迈步走入“十二五”的今天,无论农业、农村还是农民,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在这次调研活动中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也亲身感受到了。

  第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由谁接手?千百年来,农业和土地都是中国农民的立命之本,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我们所调研的族坑村来看,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务农的只有留守的老人、妇女等。更关键的问题,这些外出的人即使回来,也已经不愿或者不善于种地了,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也遵循着跳出农业、脱离土地的方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当我们明确了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战略目标的时候,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加快培养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接手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农民增收如何实现?农民难,最难在增收。按照国家现行的政策,农民的收入包括三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从族坑村的情况看,对绝大多数农户而言,家庭经营收入的来源是种植水稻、脐橙和养殖畜禽。种水稻,只能保证温饱,在增收方面的贡献很小。种脐橙,是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市场价格的变化无常和大多数农户的经营规模很小,使它的作用仅限于能增收而难致富。养殖畜禽,利润大,但风险也大,再加上投资大、筹资难,不是人人都能做,大多数情况可能是我们所遇到的那样:一个老汉一头牛,顺顺当当养上三年不过赚来千把块钱。再看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族坑村有人出去打工的家庭生活基本都还不错,但也谈不上富裕。这些人在外面辛苦不说,家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普遍存在,而且还有他们出去后如何退回来的问题。因此,打工有助于增收,但却未必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强。第三是转移性收入,主要是农业补贴、社会保障和扶贫,农民对此十分欢迎,增收效果也比较明显。但从现阶段看,它不是普惠性的,而且水平也比较低。可见,要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特别是持续增收,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要继续再下工夫。

  第三,农村教育为何两难?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在这次调研中,最感动我们的恰恰也是孩子。当听到孩子们在教室里朗朗读书,我们欣慰,但转而见到年久破旧的校园,我们又不禁嗟叹;当发现孩子们在“小白老师”的课堂上十分活跃,我们开心,但转而探访一个孩子的家,看到一间不属于他们家的旧屋,一桌简单且缺乏营养的饭菜,一对年老体病的老人,以及一个与白天在学校截然不同的男孩儿,我们又不禁心酸。特别是那一晚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座谈,面对他们反映出的农村教育两难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尚未巩固的农村教育体系内,却和城市一样存在着优质生源流失的问题,这是农村教育不能承受之重。镇上为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将村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集中到镇中心校继续学习,这本是好事,但上学地点的变化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政府补贴孩子生活的支出,而在现阶段对农村教育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就要相应减少。这些两难为何存在?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我们要努力的是,不仅让农村的孩子们上得起学,还要让他们上得好学。

  第四,农村文化发展怎样保障?我们调研所在的族坑村有着悠久的家族传统,全村人都姓陈,一族出过三位进士,至今还保留着家族的祠堂和祭祖仪式。上一任村支部书记按名字在家族里算是长辈,再加上他又是个能人,因此任内的工作有声有色,威望也高。这应该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家族传统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家族传统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在保留着这样文化的农村已不多见。与城市一样,农村也存在着文化断档的问题;与城市不一样,农村不那么多元、开放,文化或许真的会就此断掉了。文化缺失在农村的影响已经显现,由于缺少更多的文化活动,包括族坑村在内的许多农村都还有的恶习,许多已经致富的农民,因此而再次返贫。或许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这样的情况会慢慢减少,但文化真空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农村重拾传统文化是需要的,引入新文化也是需要的,但关键在于怎样给文化的链接和发展提供保障。多年来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是一种探索,农民欢迎,政府支持,效果明显。但如何能让送下去的东西留住、扎根,进而生长出新的东西来,却正是现在更需要做的。

  因为有了上面的问题,所以作为国家基础的农业、农村、农民都还不稳固,必须把“三农”继续放在战略基础的地位来对待。短短一周,我没有给上面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但我有了继续寻找下去的决心。同时,我也明白了,绝不能离开“三农”谈“三农”,只有返回农村,回到农民身边,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次调研实践活动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为我们提供舒适住房的大叔,是为我们烹调可口饭菜的大哥,是为我们准备洗澡热水的大婶,是为我们安排调研行程的村干部,是一个又一个就在我们身边的农民群众。短短数日,我们和他们没有太多言语,但哪怕只是几分钟的交流,也让彼此之间悄然建立起了感情,以致最后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一直以来,我们这些在“大机关”的年轻干部,工作不愿讲感情,只知道办事要讲求规律、服从原则、遵守规定。然而,通过这次调研,我发现其实我们错了,或者说认识是不全面、不深刻的。我们做工作,关键是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最深厚的感情。这件事说起来最容易,做起来最难。

  首先,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当前,党和政府都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就是群众工作。我们作为党员,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对群众充满感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次调研,短短几天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就是因为我们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感情去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我们的感情,首先是对身边那一个个普通农民的,尽管他们带着客家乡音的话语令我们半懂不懂,但连日来的朝夕相处,一起吃饭、喝茶、抽烟、聊天,彼此的心在不断贴近;我们的感情,也是对基层干部的,他们陪着我们转遍每家每户,从农民的话语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为党和国家、为农民群众的谋心出力,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体会了基层干部的不易与淳朴,尽管他们不完美,但却很真实;我们的感情,更是对农村广阔天地的,族坑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仿佛是鲜活的,把我们与这个陌生的地方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上面这段话不是在写散文,而是我们这几天的真实感受,离开族坑村,我们都被“掏空了”,人回到北京,心却留在了那里。群众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我们又怎能不对群众充满感情?

  第二,要让人民群众接受我们的感情。我们对群众充满感情,不能嘴上说说就算了,而要让群众感受到。在族坑村,我们探访了村里的贫困户、五保户,慰问了留守儿童,尽管带去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很有限,但农民们依然激动不已。是因为他们太需要这些东西和钱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真实地走进了他们的家里,和他们坐在了一起。农民群众最讲人情味,只要你走近他,他就会接受你。如果我们只是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研究和制定这样那样的政策,即使我们造福于群众,群众也会和我们陌生、有距离感。只有来到群众身边,他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存在,相信这些的年轻干部对他们是充满感情的。

  最后,要与人民群众建立最深厚的感情。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都处在剧烈的大变动之中。越是变动,越要找到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力量,这样才不致迷失。这股力量就是人民群众。只有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最深厚的感情,从群众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就能应对一切变动,迎接所有挑战。与人民群众相处,有时候我们觉得很难。在去族坑村的路上,我心里也忐忑过,不知见了那些陌生的农民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见面后,握一下手,敬一根烟,我得到的是一脸憨厚的微笑,换来的是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转眼间,一切顾虑烟消云散。其实,与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是最简单、最自然的事,不需要多复杂的形式,举手投足之间,我们便与他们培养了感情,基于这感情,他们给了我们从工作到心理上的莫大支持。

  我不敢说在这次调研中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果,但调查研究本身已经是我最大的收获。一路上,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同一句话:“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众所周知,就是在寻乌这个地方,同志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和《寻乌调查》两篇光辉著作,从此这句话就成为全党的共识。我从2004年参加工作开始,至今已近7个年头。在工作中,我讲过很多话,但做过的调查研究却很少。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年轻干部,长期以来似乎已经把“没有调查,也有发言权”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当作习惯,今天来看,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和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反对什么、倡导什么、避免什么、追求什么。

  反对空口无凭,本本主义。我们年轻干部最缺少的是经验。在缺少足够经验积累的情况下,最容易犯的是两种错误:一是空口无凭。张嘴就说话,什么都敢说,这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积极的,但如果说的内容没有事实作为基础,没有认真的思考和论证作为依据,空口说白话,就要不得了。特别是在对群众说话、为群众制订政策的时候,尤其要反对空口无凭,因为它影响极坏、危害极大。二是本本主义。喜欢说书上怎么怎么写的,领导怎么怎么指示的,文件上怎么怎么规定的,唯独不愿说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当然,这不是说书上的话、领导的话、文件上的话不能说,我们的工作要以书上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要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办事。但是,理论之所以有效,中央精神之所以正确,文件之所以可行,都是因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是对实践的客观反映,否则,也需要修订和完善。因此,根本上还是要用事实来说话。只拿本本说事,根源在于不掌握实际情况,怕犯错误,殊不知本本主义是更大的错误,因为本本看似正确,更有迷惑性。所以,我们必须像同志说的那样,旗帜鲜明地反对本本主义。

  倡导调查研究,亲身躬行。为了不犯空口无凭、本本主义的错误,我们就要调查研究。有了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就是要掌握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到实际中去,特别是要到基层去。要知道,信息在一级一级传递的过程中必然要被筛选,进而与原始信息产生偏差,有时甚至与原始信息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基层产生的是原始信息,从那里获得的情况才不会失真。同时,做调查研究,不能由别人代劳,特别是在调查环节,绝对要亲身躬行。因为调查就是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别人给你的,怎么也不会是第一手的。在研究的环节,可以让别人参与,大家讨论,吸收不同的意见,但主要的和具体的分析工作还是要自己来做,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避免漫无目的,主观臆测。调查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容易,做好很难。这里面有方式方法问题,也有态度问题。漫无目的就是一种错误的态度。来到农村,满眼全是没见过的新鲜事儿,走马观花,眼花缭乱,最后在脑袋里什么都没留下。调查研究首先得目的明确,你要了解什么,寻找什么,获得什么,挖掘什么,都要事先准备提纲,按照提纲,按图索骥,才能得到需要的资料。拿稀罕当宝贝,是调查研究最容易犯的错误。即使是这样,调查研究也不会一帆风顺,往往实际的情况与当初的设想差别很大。这个时候,又容易犯下主观臆测的错误。为了把调查研究做下去,让资料尽可能符合需要,我们往往会主观猜测实际情况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把不相干的事也强拉进我们划定的圈子里。这虽然不同于前面说的空口无凭,但实际后果是差不多的。当然,主观臆测与合理的主观推断是不同的,合理的主观推断是调查研究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它的基础还是事实,手中已掌握的情况必须能够充分佐证推断,这个推断才是合理的。

  追求有的放矢,实事求是。要把调查研究做好,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的态度之一是有的放矢,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来搞调查研究,提高效率,有舍有得。另一个正确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实际情况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调查研究开始了才发现困难重重的情况屡有发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实事求是,或者调整调查范围,或者改换调查对象,或者修正调查思路,或者完善调查方法,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围绕着获取实际情况这个唯一的目的,来组织调查研究工作。对待调查的结果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它不和我们的心意就舍弃,往往越是这样的情况,才越有价值。因为,从主要目的的角度来看,调查不是为求同的,而是为求异的。

  这次参加“百村调研”实践活动的青年干部有近500人,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不同,调研经历不同,因此各自的感受和体会也不同。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国资干部,通过此次江西调研之行,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深刻认识国情,站在全局高度增强做好国资监管工作的自觉性。国情是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特别是像国资监管这样极具探索性的改革事业,必须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前提下来做工作。通过这次调研实践活动,我认识到农业未强、农村未稳、农民未富是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农业未强,是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已经松动,但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使建立新模式的努力受到影响,农业现代化面临复杂考验。农村未稳,是说城镇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但方向和道路尚未明确,农村正处在转型的阵痛和变动之中。农民未富,是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增收成为亟需而更难解决的问题,农民怎样更多分享发展成果正待破题。带着这些认识,再来看作为本职的国资监管工作,就有了新的体会。

  三十几年的国资、国企改革历程已充分证明,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并符合当时的国情,并要随着国情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无论是承包制的大放异彩,还是两步利改税的失败结局,无论是国资局的先立后撤,还是国资委的破茧而出,都是或应或悖当时国情而必然要出现的。今天,我们的国资监管成效显著,但深层次问题也越发突出,下一步的改革怎样走、向哪里走,答案同样要在国情里面去找。“三农”问题看似与国资监管工作无甚关联,但实际上它是我们出台政策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工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处在高端和前沿地位的国有企业,必然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起,承接农业的转型,引导和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时候,对此给予足够的考虑。又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市场将被进一步开发,国有经济在其中的布局和发展也需要提前谋划,华润集团的“希望小镇”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在全党上下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愈显重要,国有经济除了通过税收和向社保分红之外,在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也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对企业进行考核和制订收入分配政策时,同样需要考虑这些情况。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各种因素,来综合考虑国资监管工作的下一步改革思路和措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新形势下的国情。

  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国资监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职,做什么工作,都要把“群众”两个字刻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国资监管工作而言,一是要尊重企业的实践经验,走群众路线,就是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办事;二是要支持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思维,密切联系群众,首先要密切联系这些企业的“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三是要发扬干部职工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企业中最广大的群众主体,书写中国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光辉篇章;四是要关心职工群众的生活和幸福,让他们共享亲手创造的发展成果,并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带到群众中间,培养广大职工群众对企业的深厚感情,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国资监管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大局,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党执政基础的稳固,更事关全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讲,国有企业所赚的每一分钱,都应该为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利而有所贡献,当然,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不能把形式当本质。国资监管工作与其他政府管理工作一样,其成效如何最终都要看能否符合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设立国资委,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体制运行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党和国家关于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要在认识上形成共识,更要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作为具体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决策的主体,国资委有责任自觉地朝着有利于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向,来谋划思路、制订政策、推进改革。但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短期内通过几项工作就能判断出来的,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理解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去把握国资监管工作怎样才是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我们还要把国资监管工作的发展状况、人民群众对国资监管工作的反映,及时反馈到中央那里,使中央能够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完善决策。

  坚持深入基层,把调查研究当作开展国资监管工作的“必修课”。中国的国资监管工作没有先例可循,外国更没给我们提供可以照搬的模式。要做好这项极具中国特色的事业,实践是我们唯一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需要学习的课程有许多,但其中调查研究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对从事国资监管工作的人员来说,加强调查研究有着特殊的必要性:一是国资监管事业极具探索性、挑战性,在实践中会有很多不确定的情况和问题出现,我们要及时做好应对,就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大量实践资料,特别是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情况,认识和把握企业发展规律,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国资监管事业直接面对的是企业,企业讲求实实在在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管工作也必须求真务实,而调查研究就是求真务实最好的工作方法。三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处在快速的变革和创新之中,要使国资监管工作跟上企业变化的步伐,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判断企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从而来调整我们的工作。四是在倡导“大国资”、“大家庭”理念的背景下,开展务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加强国资委与所监管企业,以及各级国资委之间的工作联系和交流,推动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一盘棋”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五是我们从事国资监管工作的同志背景各不相同,特别是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干部对企业不了解、不熟悉,工作中难免会有不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出现,因此,除了到企业交流锻炼之外,更多时候,我们还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来走近企业、认识企业,积累自己对于企业的经验。

  做调查研究,就要放下身段,到企业去,尤其是要到基层企业去,到生产经营的一线去。这是因为,基层的情况是最原汁原味的,问题是最直接的,经验也是最鲜活的。在机关工作主要是掌握面上的情况,到基层去调查研究主要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生动的实例,两相结合才能把问题分析透彻,制定的政策措施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想见,一支具有良好调查研究工作习惯和能力、掌握有效调查研究工作方式方法的干部队伍,对于提高国资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对年轻干部而言,深入企业基层,还能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增进对企业干部职工的感情,培养对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事业的责任感,这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本职工作做起,自觉地学习、运用调查研究,上好这门“必修课”。

  以上就是我在江西参加“百村调研”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供各位领导同志检查批评,供与我一样的年轻同志交流,也供我自查自省。

  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村庄里,4岁的时候随父母搬迁到了县城。对农村的记忆主要是儿时伙伴一起玩耍、饭后几家人一起话家常的情景。后来对农村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老家人的口诉和新闻媒体的报到,同时由于工作的原因,与“三农”问题接触的较少,对农村的状况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次参加团工委组织的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让我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对农村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们调研的地点在族坑村,隶属于寻乌县留车镇,濒临广东,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土地属紫色幼年土,适应于粮食、花生、水果、蔬菜开发种植。全村有11个村小组,农户369户,人口1490人,主要以农耕和劳务收入为主,大部分青年务工外出,果业、花生、烟叶、养殖等是村里的致富门路。从整体情况看,农村生活状况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两层小楼比比皆是,内部装修不算豪华,但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燃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农村道路硬化率也比较高,部分路段已实现水泥化,为车辆通行和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外出打工收入是主要部分,此外留守农民通过种植果树、养猪、工程承包等增加收入,仅依靠种田获得收入的状况有所改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据了解,儿童入学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已经全面覆盖,老年人每月能按时领到养老补贴,医疗报销渠道基本畅通。

  在看到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是农村耕地不足。族坑村总耕地面积为1600亩,据了解,实际耕地面积不足千亩。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在村人口主要为老人和儿童,大部分青年人均外出打工,家中劳动力不足,造成耕地面积下降;另外就是耕地收入较低,虽然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但耕地收入仍然较低,投入产出比不高,农民耕地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民改为种植果树和养殖业;第三是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完善。农村耕地面积不足,从目前来看,农民的收入并未有明显减少,但粮食产量的减少,将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影响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对国家粮食安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会加大农民支出压力,看似名义收入在上涨,而实际收入在下降。

  二是农村小学生源减少。族坑村小学共有学生58名,包括学前班和一到三年级,四年级以后到镇上中心小学学习。据当地一青年老师回忆,他当年也是在族坑小学上学,师范毕业后回村任教,当年小学一到五年级全有,每个班有70-80个学生,比现在整个学校的人都多。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是计划生育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现在普遍一家一个孩子,个别家庭会生两个孩子;第二就是生源转移,部分学生随父母搬迁至打工地或当地县城;再有就是受教育条件的限制,还有部分学生去教育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此外,优秀学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镇里抢村里的,县里抢镇里的,市里抢县里的”。小学生源的减少会带来比较多的问题,比如,降低学校所得经费,教学条件较难改善;影响老师上课情绪;学生的学习氛围不足;没有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等等。这样就会造成村里招不到学生,教育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

  三是返乡民工的困惑。在我们走访过程中,接触到一位返乡农民工,他是为了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返乡的。在访谈中,他也提出了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一个是收入明显下降,以前家里的地由老人种,现在返乡后,打工收入没有了,等于一家人仅靠种地获得收入;第二是农活经验欠缺,从十几岁出门打工就一直没有做过农活,回乡后需要重新学习,积累农业经验;再有就致富资金不足,他也想依靠在外面学习到技术开办工厂,或者引进果树苗种植,但贷款困难,指标申请难,且抵押物价值较低,同时也担心经营风险,一旦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对家庭打击较大,孩子上学费用及老人养老都成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但他们在返乡的过程中多少会遇到上述问题,这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四是惠农政策的落实问题。在与农户、村干部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国家的惠农政策非常满意,感到很高兴。但部分村干部反映在落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政策较难把握,定量指标容易,定性的指标不便操作,如落实不当,较易发生矛盾。部分农户对一些政策仍存在一些疑问,如贫困生的界定,只有住校生才有补贴;医保报销程序较为复杂,在实际报销中很难区别报销项目和非报销项目,报销比例也很难把握。

  我参加的“百村调研”活动已经结束,可以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农村的生活条件已经极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由于对“三农”政策的了解和关注甚少,这里就提不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了。但我会持续关注“三农”的情况,因为,农村是占我国国土面积最大的地方,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民是占我国人口比例最高的群体。

  最后,要感谢族坑村人的热情好客,在他们眼中我再次体会到了淳朴,还有一手好厨艺的老陈、精神干练的村支书、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我会永远记得你们。

  5月22日至27日,我随“百村调研”第九团赴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进行调研。调研期间,我们分别以该县北徐屯乡的南徐屯村和北徐屯村两个村为主要调研对象,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与乡、村两级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及农户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参观了规模化养殖场和种植基地。

  调研归来,感触颇多。农民的淳朴和勤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上四点多就出门劳动,到收获季节不分白天黑夜要连续干上几天。如此辛劳,一年下来,整个家庭的收入也就三五万元。

  如何让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结合在阳高县调研的所见所闻,我认为土地流转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土地流转后集中,使农业规模化将现有一家一户生产模式改变,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城镇化将许多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进入经济效益更高的行业,也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

  阳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大同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阳高县是个农业县,主要经济支柱是种植业、养殖业和果木业。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5.6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16元。

  我们重点调研的北徐屯村和南徐屯村两村共有人口3815人,耕地面积1.5万亩,水浇地超过1万亩。两村毗邻,经济发展类似,2010年人均收入略超4000元。

  两村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的作物以玉米、葵花和青椒为主,养殖主要是生猪和奶牛。

  农田地处下湿盐碱滩地,但是当地水资源丰富,经过几十年不断利用抽取地下水浇灌的办法进行治理,虽然目前仍有部分盐碱程度较高的土地,现在许多土地的适合耕种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观。

  在承包给农民土地时,村里就把农田按盐碱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类,分类平均承包给村民。因此,虽然村里农田地势平坦,但是被人为分割成为许多小块,这些小块大的不过三五亩,小的也就二三亩,零零散散、星罗棋布,由于田埂的阻隔,这些农田不具备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条件,当地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

  如前文所述,两村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无法开展规模化机械生产。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告诉我们,随着国家农机下乡等政策,村里有一些农户购买了播种机等小型农机,但是村里还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到作物收割时全靠人力,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土地流转集中之后,可以形成连片的土地,去处田埂。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引进比较大型的农业机械,展开机械化的土地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目前国家对粮食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其他的作物品种没有政策的保护。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所有的农产品都实行最低收购价。价格理应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确定,这样价格的波动就不可避免。一般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半年到数月),再加上其他因素,有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容易被放大,如近期出现的猪肉价格疯涨正是由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猪肉价格低迷,这些价格的不合理涨跌给农民利益带来较大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的还是在于农产品市场的供应端主要由亿万农户构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议价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农民虽然供应端,但是没有能力去关注市场,更无法预计市场未来的变化,在今天决定种什么和几个月后能卖多少钱之间的变化毫无能力应变,跟风种植,就很容易出现“大小年”的情况。议价能力差是指农民和收购农产品的中间商之间,定价权是完全掌握在中间商的手中。虽然中间商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但是中间商的竞争压力还是远远小于农户之间的竞争(见下图)。抗风险能力弱是指农民们家底薄,如果选择的种物当年价格大跌,则会给农户带来很大的风险。如前段时间卷心菜菜价大跌,山东一位农民上吊。

  土地流转后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土地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后,农户会更加慎重地选择种植的作物,跟风种植的情况会有所控制。规模扩大后,农户在与中间商的博弈中地位会随之提高,可以压缩一部分中间环节利润。这一点,在与乡、村干部访谈时,他们也反复提起希望能够推进规模化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推进城镇化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城镇化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我们所调研的阳高县,也存在这种情况。县里农委的干部告诉我们,将土地真正流转出去的,主要是两类群众,一是多年前到城里县里打工,现在已经转变身份成为城市居民的群众;二是现在主要收入依靠在城里县里打工,只是希望土地不撂荒,得到国家种粮补贴的群众。换句话说,如果农民在城镇务工收入进一步提高,就业保障保险力度进一步加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就会转化为城镇居民。他们留下的土地,就应当通过流转,转移到留在农村继续生产的群众手上去。可以说,土地流转是能够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撂荒,并实质上推进城镇化的手段之一。

  除了观念,农民在经济上对土地有一种依赖。虽然目前许多农民外出务工能带来不少收入,但是农业收入对于农民全部收入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于国家免除了农业税费,还有许多惠农政策,农业生产的条件大幅度改善。用农民自己话说,“种地不交钱,国家还给补贴。”,土地收入就成为农民收入最基础的部分,许多农民仍有意愿把土地作为家庭一个保障。

  不敢离开土地,这其中有农民的传统观念隐私,但最根本的还是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没有职业保障、养老保险,也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等因素。上述因素实际上也成为横亘在推进城镇化面前的一条沟壑。要真正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就要真正取消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硬门槛和软门槛,尽可能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

  调研过程我们发现,许多农民面对村里和乡里推荐的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品种“不感冒”,而愿意坚持种传统作物。村干部们也表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难度很大。农民只有看到村里有人种了新品种,使用了新技术有了可观收益,才会跟进。其实,农民面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态度,反映出农民对于土地的态度。

  土地流转也是一样,只有当农民有意愿转让时才能真正推动它。一方面,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土地经营权受让方总体回报增加,自然也会将土地转让价格抬高;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用土地折价入股等方式而不是约定价格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集中,土地集中经营后,土地收益能够在各方合理分配,达到收益共享。

  要让土地真正流转起来,必须坚持村民自愿,同时要在制度上让村民感到有所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不敢转”、“不愿转”的问题。

  调研结束了,思考还在继续。家庭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中国的农业生产连续三十年大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天,农业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生产条件已基本具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一家一户式的家庭生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土地流转,将生产要素逐渐集中起来,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需要因地制宜,还需要注意保护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利益,一定要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才能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真正变成利国利民的好事。

  2011年5月21日至28日,我随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第4团29组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黄砂村进行实地调研。对寻乌县我早有所耳闻,这里是1930年5月同志作寻乌调查的地方,他在这里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光辉论著《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但出发之前我对黄砂村的所知仅仅停留在从网络上搜寻到的只言片语:“这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山村,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现在仍然非常贫困”。通过这次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对黄砂村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农民生活的辛劳疾苦有了切身的体验,同时认真思考了制约黄砂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和解决途径,黄砂人的很多思路、想法和实践也都引起我的思考,感触颇深,收获良多,可以说不虚此行。

  对应该如何进行调研前贤先哲们已有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和成功的做法,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和《寻乌调查》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观点,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我党调研工作的光辉典范。这里,我结合本次调研经历,通过糅合调研过程中的所听、所睹、所思、所想,就如何更好的进行调查研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认为要做好调研工作,应做到“三心二意”。

  一、责任心。对待调研工作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从一开始就树立认真负责的态度,并贯穿调研工作的始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调研工作不走过场,得到的调研结果不浮在表层,提出的调研建议切实有效。一是要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认真贯彻了本次调研活动的要求,全面完成了所有的“规定动作”,同时积极的向群众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播种机”和“宣传队”的作用。二是要本着对调研地区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真实反映群众的心声,为调研地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增进对基层和群众的感情。群众在调研过程中向我们反映的问题,能够现场给予解答的都当场进行了解答。需要上级政府支持的,我们在调研报告中也进行了如实汇报。我还答应一个农户回北京后替他为得癫痫的爱人购买药品。三是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激情可以成就梦想,责任方能铸就卓越,通过认真对待本次调研活动,负责任的完成调研工作的每项任务,达到提升个人能力、增长个人才干的目的。

  二、虚心。调研工作中遇到问题要虚心学习。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能高高在上,以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居,而应眼光向下,“当群众的小学生”,努力从群众的智慧中汲取营养。虚心学习才能得到最真实的调研结果,得到最真切的社情民意。一是要多向基层干部学习。调研过程中乡镇干部和我们谈到计划生育的问题,我们才知道在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和复杂,需要考虑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做如此多的工作。所以应多向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虚心讨教,看他们是如何正确地处理上级与下级、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如何正确地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何把政策条文变为实际举措取得实效的,学习他们综合协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不断培养系统思考、统筹兼顾的能力。二是要向群众学习。“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群众是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的直接感受者,他们的感受最深切,他们最有发言权。一位老人在采访过程中声泪俱下的说:“养儿不如”,因为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不供养她,目前主要是靠党的低保和新农保政策发放的补贴生活,生病的医药费也可以按照新农合政策进行报销。她说这是之前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好事,只有还惦记着她这个老人家。人民群众的语言清新质朴、真实可信,往往几句简单的话就能反映出他们的感受、愿望和真知灼见。不在现场,你无法体会到这些发自肺腑的朴素语言是多么的真情实意和震撼人心。

  三、耐心。调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有耐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基层工作的特点是条件比较艰苦,情况比较复杂,事务比较具体,要直接面对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克服各方面困难,心理、意识、思想乃至于作风等都将经受全面的磨炼,经受品质的砥砺和意志的考验。赣南地区主要以客家人为主,客家的方言我们基本听不懂,虽然有翻译,但是交流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有些问题,有些农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意思,往往答非所问,眼顾左右而言他,重复强调或忽视某些方面。遇到这些情况,必须得有耐心,不能急躁。把需要问清楚的问题问清楚,问详细,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写调研报告时,问题千丝万缕,关乎方方面面,如何撰写和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也需要有耐心,应有“吟安一个字,拎断数茎须”的精神。只有克服畏难情绪,充分认识到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成就人,敢于碰难题、克难事,切实做到知难而上、迎难而上,才能在攻坚克难中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思想更加成熟,为今后更好地成长进步、担负更重的担子打好基础。

  一、处处留意。在调研时,关注调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必须的,但也要处处留意调研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只有如此方能避免前篇一律,才能写出反应当地真实情况和特色的调研报告。比如在调研慰问贫困户时,乡村干部特别强调有些贫困户,特别是超生户,不建议去慰问。因为按他们的话说就是“你不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导致的贫困,那是自作自受”,虽然他们生活也很困难,但是不建议我们去慰问,说这样无疑是对他们超生的肯定,会在当地形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他们以后的计生工作开展很困难。又比如在调研中我们留意到,尽管国家有种粮直补的政策,农民们也普遍反映良好。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农民的土地,因经常外出打工,已不再自己种植,而是将土地租出去给别的农户种植。但种粮补贴都是按土地承包关系发到了原承包方的手中,对真正种植粮食的租种农户并没有起到该有的激励作用,并不能真正调动该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和增加他们的收入。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实调研中还碰到过许多,这些现实问题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只有在调研过程中处处留意这些细节,才能得到更真实的社情民意,使调研结果更充实、内容更丰满,真正做到倾听百姓心声,收获社情民意。

  二、时时注意。应时时注意调研工作的方法和维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形象。一是注意调研工作方法。调研方法低劣,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就会失去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访谈机会。调研方法是门大学问,需要认真学习研究与他人相处的技巧。我们发现,越是按照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方式与访谈对象交流,越能得到更多鲜活的事例,越能得到真正反映民众心声的东西。而像官方组织的正式座谈那样刻板的方法,很容易使调研形式化,内容歌颂化,报告模板化。这其中最关键的前提之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采访的好几位农户,在访谈过程中都潸然泪下,并不是我们刻意要触动他们的心弦,而是我们真正做到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才能让访谈对象彻底打开心扉,言及动情之处,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获得更多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二是注意维护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形象。在和基层干部座谈时,我们彬彬有礼,礼貌待人,虚心求教,不以势压人;在入户走访农户时,态度谦和,语气诚恳,和群众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在个人生活方面,坚决拒绝饮酒、抽烟等不文明行为,并坚持做到了自己衣服自己洗,不动农家一点力,尽量减少带给群众的麻烦,保持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工作作风。

  五年前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曾经到过南昌的一个叫莲塘的小镇作调研,那是7月份,天闷热的出奇,菜又辣,同去的数人几乎都病了。这次很好,天落小雨,凉爽宜人。两天奔波,今天下午到社溪。在来时的路上便诌了首诗:“社溪五月风光好,一纸情迷墨迹薄,忽来一阵黄梅雨,山水勾作一天高。”果然村如其名,很美的地方,下得车来,水天一色,远处的山峦和田野都笼在一团水气中。

  社溪村是中心村,社溪镇就在村上。这位姓李的女镇长文静和蔼,像个老师,1978年生,看着要比其实际年龄大些。和社溪镇和社溪村的干部座谈,了解了社溪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做了行政村的调查问卷。本村1221户,总人口4927人,多山地,少良田。村干部感到农村最需要关注的是失地农民社保问题,最难的是征地拆迁问题。和几个当地同志聊天,说本地基本为客家人,村里青壮年都外出到广东、福建等地打工,村中只剩下“老鬼、小鬼和懒鬼”。外出务工收入基本都用在了建房子,不少人房建到一半,停下来,再出去挣钱,回来继续建。听起有些好笑,但各地都有相似情况。最后又对几天的行程作了调整,增加了针对农户的调研内容。

  夜宿村医高珍萍家,他有个小孙子,名叫高渤,很是可爱。他的儿子在杭州工作(他说是在杭州打工)。看起来家里收入还不错,三层小楼,有水冲厕所的洗浴设备。我们住的房间里竟然新安了空调。

  窗外螅蟀叫得真清亮。我想,得注意入乡随俗,不可太激情盲目;要将住户作为调研的重要对象,每晚与其闲聊亦能获得不少资料。

  昨晚上螅蟀和青蛙叫了一夜。早餐吃面条,我去厨房烧了把火。面条好像是先煮好,女主人从里屋端出来,炒了一盆、又煮了一盆。不知道是不是客家规矩,高医师竭力把我们往主座上拉,我说,“我爸知道了要打我啊”,辣椒不辣,吃得舒服,坐得很不舒服。

  饭后到龙埠社区和舒氏宗祠,舒是本村大姓,这个宗祠据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现已被改为社区活动中心。正堂不安放祖宗牌位,张贴的是党员活动内容,前有香案香炉,炉内有残香。左进房屋为议事说理调解室和图书室,图书室里的书多为文化娱乐书籍。

  在龙埠社区找了几户农户调研。一户名为舒本健家,他24岁,在广东打工,前天刚结婚,门窗上还贴着红对联。他的姐姐嫁至湖北,也赶回来,谈吐很好,颇有见识,对农村发展和基层管理提了很多意见。我问舒本健以后会不会留在外地不回来了,他说,肯定回来嘛,再好也是别人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他现在在广东修车,说是不大想继续干下去了,想转行,问他想做什么,他挠了挠头说不知道。一旁的姐姐说,我们这里的年轻人一点职业规划都没有。

  一户黄金凤家,35岁,丈夫在龙岩当矿工,每月可寄2000元来养家。她有一子一女,皆上学。她希望村里改进水利设施,担心的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她的婆婆满头白发,一直坐着旁听,陪同的村干部说,她是上海人啊。我学着上海话问她,侬是上海恁呀。她马上睁大了眼睛,说是,很惊喜的样子。采访毕,黄金凤又带我们看她楼上新装修的房间,热情地介绍这个那个花了多少多少钱,显出骄傲满足的样子。

  下午看了本村的油茶基地和邻村的万亩桂花基地,外地老板以每亩约300元的价格购买农民山地70年的使用权,并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统一开发,分户经营。但农民仅可得2%至10 %不等的收益,从长远看,或许对这种形式可作进一步研究,要使农民拿到合理的收益。

  早上在社溪老街看了看,很古朴,很安静,又到附近的农贸市场看了一下。卖菜的很多是当地村民,一位老问,你们是国务院派来的吧。不少村民都卖一种黄瓜,粗而短,发黄,像老黄瓜。

  恰好今天上犹县人民医院来社溪镇卫生院做白内障免费检查,不少老人正排着队,黄金凤的婆婆也排在队伍里,见了我们,又说起她刚到江西时候的生活,“好苦好苦啊,不习惯,眼睛看不见了……”。从卫生院出来,我们又让村干部舒国梁带看了一户刚做过手术的农户,了解了一些新农合报销的情况。

  慰问了两家贫困户,一户女主人跛脚,为其测血压,高压150,低压90多,原来她爱喝酒!还有一户父母皆老病,媳妇刚生了孩子,与我们刚交流几句即流泪,大病致穷,在农村就是这样。新农合即主要管大病。

  在路上,舒国梁很是兴奋,原来旁边就是他家的祖屋,在屋后两棵巨大的樟树下,我们给他留了影。他是本地的致富能手,包地种油茶,开沙场、砖厂,真诚地邀请我们跟他去电鱼、去采菌、去找好看的石头。

  下午与社溪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开了个主题班会,名为“我有一个梦想”。国开行的梁一雷演讲得很精彩,逗得孩子们不停得笑。当让他们主动上台讲梦想时,突然都腼腆起来了,点到一名女同学,问她有什么愿望时,她说,我想和某某某(一个女生)坐在一起,看到她的同桌是个男孩子,我们都笑了。还有几个孩子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叫蓝圆的女孩子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农业科学家,种自己发明的水稻。许多人看瞧不起农村人,我不这么想,没有农村人,哪来的城里人。”快结束时发小礼物时,孩子们的争抢让场面有点尴尬,还有的孩子明明已经发给他了,他仍会告诉你还没有给他,我们离开时,仍然听见有孩子在说,老师,他有三只笔呢……希望孩子们记住课堂上他们的新奇和梦想,不要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晚上在社溪中学与中小学教师、家长开座谈会,谈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费用、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教育以及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状况和成长的影响等。学校反映了校园安全的问题,说现在要求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二”,老师压力很大,不敢开展一些室外活动。还反应了教师待遇问题,城市农村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等。留守儿童占了学生数量的一半,不少小孩儿不只性格受到影响,成绩也明显差于父母在家的孩子。有个从蓝田乡赶过来的女老师也给我们谈了不少她们学校的情况,反映学校没有宿舍,几十人挤在一间教室里,睡大通铺;不少孩子家里很穷,每周都从家里带萝卜干、辣椒干等就饭吃。我们听了很受震动。

  看来,由于经济原因,这里的家长还是不够重视教育,思想观念也相当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归结到了钱上。

  饭前在田间溜达了一会儿,一头黄牛在田埂上吃草,我一唱歌,它即抬头,很可爱。回来时遇见高医师,想到舒国梁说空调是高医师专门给我们装的,我说,天气不热啊,您给我们装空调干什么啊。他严肃地说,“你们来时是很热的啊,34度。”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

  饭后在花生地里薅草,我看已经有一块已被人清理过,就问,“不会是因为我们要来,他们故意留下来的吧。”舒国梁说,我跟他们说了,让他们留着我们除。瞧瞧,还是给他们添麻烦了。

  又去看了几所小学。有的小学学生很少,供销总社孙长松说投不少钱在这些小学建基础设施,倒不回撤了学校添几部校车接送孩子,我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过几年,可能这个学校就没有生源了。在昨天那位反映问题的女老师所在的蓝田小学,我们看了走读生们住的宿舍,拥挤的大通铺,席子下即木板。每个孩子都有个小木箱子,放着衣服、乘盐菜的罐子以及其它一些日用品。一间五六平米的小屋就是他们的洗澡间,里面还有个大灶,看来是旧厨房改的。没有洗浴设备,连香皂都没有,孩子们自己拎水在里间冲澡。那位女教师说,“我们的学生都是很听话的,排队洗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插队。”

  下课了,孩子们一排排做操。结束时看见我们,都很新奇,年纪小的小心地瞅着,大点的孩子一圈圈围笼过来,笑着看着,也不说话,小家伙们一身的汗味儿,跟他们聊了一会儿,从他们的神情里,我又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下课了,他们又呼啦啦跑开了,楼上有个男生喊,“你真帅”,真是调皮。一位老师又找来几个贫困学生,我们问他们家里的情况,没讲几句那个女生就哭了。他们的成绩很好,我翻开他们的书本,书的侧页上写满了字。

  下午和镇村干部开座谈会。原以为会空、听不到问题,不想发言很踊跃,反映了不少干群关系、征地拆迁、农村信访、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党的建设等问题。一位姓周的组织委员说,“以前做工作是很不讲方式方法的,查计划生育,直接掀老百姓的瓦,扒人家的粮食,现在其实管理改善了不少了,但是老百姓的观念形成了,依然说中央的领导是恩人,省里的领导是亲人,县里的领是路人,镇村的领导是仇人。”还有如农业直补意义不大、农业项目投入不足、关注基层不够、农村党员老龄化等。他敢说话,反映了不少问题。还有的说,基层工作真是不容易,社会媒体却一边倒,把地方干部想得太坏了。

  这些乡镇干部都很年轻,看着却比同龄的我们显得沉稳、朴素、成熟。复杂又现实的问题时刻考验着他们,跟他们在一起,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接地气,不仅仅要与土地、与农民有感情,还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各方面问题,有思考,有对策。

  很晚回住处,高医师一家都还没有休息,几天来的相处,已经产生感情,快走了,很是不舍。我们一起抱着高渤拍了不少照片。

  高医师很看重这份感情,昨晚上又歉意地敲开我们的门,问长松的QQ号是不是抄错了,怎么其他人的是9位数,他的是8位数。

  终于离别。行前在高医师的老屋前和他们一家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他要我们带走的笋干和笋衣我们又放在了床下。。在台灯下我们给他们留了封信,压了900块钱。其实,我一直觉得应该把他给我们带的东西拿回来,不带走虽然坚持了原则和纪律,但是有点伤高医师的心了,他是一个那么认真的人。在上犹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心情都有点沉重。

  路上,我们依旧热烈地讨论着。车窗外,依旧是幽绿的山峦,依旧是宁静的水田,美丽的社溪却渐渐地远了。

  昨晚在高医师的窗户上,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萤火虫,一只、两只、三只。实际上,我没有看清它的真容,只看见他尾部那两棵绿油油的光芒,一闪一灭。

  2011年5月22日—2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作为第四团第29组的一名成员,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菖蒲镇黄砂村开展调研工作。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我与第29组的其他5位同志一起,驻村入户,与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结交朋友,通过一次次座谈会,一次次入户访谈,一次次交流探讨,小小的寻乌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

  初见寻乌,朴实宁静,没有钢筋水泥的压抑,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令人心情平静。穿过层峦叠嶂的青山,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静寂、美丽的村落,空气清新,人烟稀少,偶尔看到三三两两的路人和孩子,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有些个小孩露出怯怯的样子,真是可爱淳朴,这就是黄砂村。但它温和美丽的外表却没能掩饰其内里的羸弱。黄砂村是寻乌县最贫困的一个乡村、一个经受过战争洗礼的村落、一个拥有90%贫困人口的客家人聚集地、一个残疾人最多的地方,社会经济薄弱。

  几天时间,路途奔波,劳累繁忙,常熬夜探讨,原以为会倍感辛苦,然而在这过程中却始终充满了力量,斗志昂扬。几天时间虽短,但却带给我无数次的震撼。许是匆匆一瞥,但却足以烙印心中,尤其是那几次入户访谈。无论是勤劳善良的曾大姐夫妇谈及生活艰辛时那泪流满面的场景,还是年届七旬的王奶奶用她那又黑又瘦、布满茧子的双手给孙儿缝补书包时的样子,无论是眼睛几乎失明的老外公摸索着为两个小外孙做饭,还是年仅11岁的滔滔,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帮奶奶洗衣服、洗床单、做饭,小小年纪,却有着他这个年纪本不该有的成熟与老练,这一幕幕场景都无不叫人心酸落泪,感触颇深。古语说,“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可是在访谈过程中,我看到的无不是百姓的淳朴和善良,更令我惊喜的是,他们都对满怀感恩,他们真诚地感谢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并要我们代他们转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对胡的感谢,对的感谢。他们的这番话语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当结束一天的调研任务后,我们回到了各自入住的农户家。住处虽然简单,但是户主热情的招待让我倍感温暖。深夜后,伴着蛙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白天访谈的情景不断涌现在脑海里,令人思绪澎湃。为什么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国度,不同的地区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异?

  我深刻地认识到,“百村调研”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青年人走出机关大门,进村入户,深入基层,进一步了解国情,进一步理解“三农”问题,进一步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做好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尽职尽责做好基层真实情况的调研工作,切实解决基层实际困难。这次调研,我们第四分团第29组在黄砂村召开座谈会4场,参加座谈会30余人,走访农户16个,填写调查问卷16份,深入访谈基层干部6人,访谈大学生村官1人,访谈致富带头人3个,慰问困难户4个,与黄砂小学五年级24名学生、2名贫困小学生开展关于成长线处,种植脐橙16株。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切实了解了落后地区农民的现状、需求、困惑和期盼。他们不仅物质缺乏,医疗落后,水利设施不完善,道路建设未硬化,生产发展缺资金,没技术、少人才,精神文明更是空虚,正在逐渐与全国热火朝天的城市化进程脱节。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了各项惠农政策,在整个政策的制定、执行、推动和真正落到实处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这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孩子是黄砂村的未来。期间,我们还前往当地的黄砂小学开展活动。雨后泥泞的操场,破旧简陋的校舍,与一线城市宽敞明亮的学校不可同日而语。进入教室后,我们却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都认真地端坐着,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课。每每想到他们小小年纪,成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鼻子不由泛酸。我们都带了些礼物,虽然只是普通的糖果、文具,但收到礼物时他们那开心、喜悦的神情着实令人难忘。我们用一个笑脸、一个哭泣的脸、一个思索的标志和一个主语,与孩子们一起开展活动,引导孩子们思索未来,开启梦想之门,让每个孩子在纸条上写下梦想、志向。孩子们个个都很活跃,有的孩子希望在生日的时候能吃上一次生日蛋糕,有的孩子说希望以后建一所漂亮的大学校,小朋友们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上学。他们是那么的天真、纯朴,看完他们的梦想后,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可是面对孩子们的期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离开黄砂村的时候,我心里充溢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我深感,深入基层的时间的太短,了解和倾听的还不够,一直以来为这片土地付出和贡献得还太少。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在未来更多地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加脚踏实地,不断前行。

  通过5天120个小时与“大地”的亲密接触,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切身体验了农民的辛劳疾苦,认真思考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些亮点,感触颇深,收获良多,可谓不虚此行!以下记录的是我们小组进驻江西赣县旱塘村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所想所思:

  仅1.7平方公里的旱塘村位于赣县江口镇中部,平江河畔,因“晴三天干旱,雨三天成塘”而得名。如今的旱塘村,旧貌换新颜,村内道路、水利设施完善,水泥硬化主干道通达11个村小组,全村90%的农田可以灌溉;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民风淳朴。旱塘村现有农户625户2592人;有1所完小,3所幼儿园,2家卫生所;现有耕地1273亩,其中旱地137亩(主要种花生等旱作物),水田1136亩(主要种水稻、甜叶菊、蔬菜、太空莲);鱼塘152亩(主要养草鱼);山林3538亩。

  2009-2010年期间,国土资源部在旱塘村实施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帮扶,两年共投入资金1496.75万元,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已经修好路基5.5公里,全村改水、改厕、改路比率达95%以上,拆除空心房面积11130.7平方米,建成村公所、图书室等社区服务设施,发展太空莲100亩,加工橙基地4500亩。旱塘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贯穿和谐文化创建这一主线,兴建了香樟园、义竹亭、忠孝亭、感恩亭、诚信园、求知园及和谐广场等寓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景观,家家户户的院门上都镶刻着歌颂新农村、赞美新生活的嵌名宅第联;旱塘大道安装了46盏太阳能路灯,新建和谐社区和农家书屋、“三网合一”农民就业创业培训中心。经过两年的努力,旱塘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示范点。

  为积极响应赣州市委提出的10万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三送”活动的号召,赣县县委于2010年底开始了为期1年的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的“三送”活动。“三送”工作组帮助旱塘村建立了覆盖全村的动态化的户情管理系统,包括村情档案、户情档案、个私企业档案和社会组织档案;建立了群众诉求表达解决机制,通过值班、定点联系走访和意见箱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通过镇、村、组联席会议制度和上下左右联动机制解决诉求;建立了群众评议评价机制,将“三送”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干部个人绩效考核,由每人定点联系的20户包扶农户进行测评打分,将测评结果与干部个人评先评优和提拔重用挂钩。“三送”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的安全和谐稳定,目前旱塘村实现了零上访;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三送”工作小组帮助村民解决项目资金共计30多万元,开展技能培训5期;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长期以来赣县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交通便捷和拥有大量熟练技工成为赣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所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曾经长期在沿海打工的村民近两年都选择留在了家乡。他们有的在当地的制衣厂、制鞋厂、电子加工企业上班,有的则利用自己学到的技术、掌握的信息资源,购置简单的设备开起了家庭作坊,从事服装来料加工。目前旱塘村现有相对较大规模的制衣厂3家,我们走访的郭芳桂创办的制衣厂就是其中的一家。现年41岁的郭芳桂原本与妻子长期在广东打工。随着父母日益年迈,难以照料2个孩子,为了照顾父母及孩子,2010年夫妻俩通过打工认识的朋友获得了服装订单,在自家开办了小型制衣厂。初期仅3、4名员工,逐渐发展到现在员工人数已达15人,拥有23台缝纫机、2台打边机、1台分线万元。

  近两年来旱塘村已经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新村。然而,它在发展中也遭遇到一些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是我比较关注的四个问题。

  旱塘村现有村民2592人,其中劳力1050人(在家435人,外出务工615人),老人728人,学龄前儿童236人,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312人;其中老人和孩子占全村留守人数的65%,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力的59%。虽较之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出务工人数已有所减少,但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力仍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谋生手段,背井离乡,长期在外,每年只在春节期间返乡探亲,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我所住的丁大叔家就是这种情况,丁大叔今年已届65岁,和老伴、孙子三人共同生活多年。他的两个儿子儿媳均外出打工,两个女儿已出嫁到邻县。与丁大叔夫妇俩相依为命的是11岁的孙子丁家杰,在读五年级。当我问他们想不想自己的孩子或父母时,他们都满含深情地回答:“想。”当问到怎么想时,他们拿出了相册,指给我看谁是儿子,谁是妈妈...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虽然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家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有所改善,但仍然不高。经了解,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小,只有0.6分田,就算收成好,也赚不了多少钱。二是风险高,平江河堤太低,每年汛期时会淹没大量农田,造成绝收,需加高河堤,修复闸门;暑期时普遍干旱缺水,主要靠抽水灌溉,增加了成本,需要整修旱塘水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是投入大,见效慢。现在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资成本涨价与粮食涨价严重失衡,投入产出比不高。四是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劳力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劳动能力不强,受教育程度不高,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采取传统种粮方式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田地少的农户家庭甚至购粮吃饭。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种粮种菜也只是满足自给自足,或者小额收入;很多农村土地或荒弃无人耕种,或转给亲戚朋友耕种。

  旱塘村公共卫生尚无统一管理,垃圾被随意丢弃堆放,村委会后10多亩的深水潭,成了村民生活垃圾倾倒的主要场所,蚊蝇滋生,臭气熏天,既有损村容村貌,也对村民健康造成影响。通过走访才知道此地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垃圾丢弃点。村委会往东走500米,是镇里的垃圾焚烧厂,不仅有现代化的垃圾焚烧设备以及垃圾运送车,还有专职工人。据焚烧厂的负责人介绍,这个垃圾焚烧厂主要是处理圩镇及最近三个乡村的垃圾(不包括旱塘村),每天运送过来的垃圾大概有20多吨,而这个小小的焚烧厂的日处理量只有3-5吨,处理不掉的垃圾他们就会送到离村很远的一个山边的天然坑进行简易填埋。按现在垃圾的产生速度,负责人担忧的说,估计只能维持7、8年。目前这个焚烧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以及日益增多的垃圾量。

  旱塘村的生活简单、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电视成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有每年一次的舞龙,每年放3-4场电影。在我住的丁大叔家,大叔每天要去田间劳动,晚上看看新闻联播,了解下国际国内形势;阿姨一早去集市上卖点自家种的蔬菜,然后准备一日三餐;孙子更辛苦,6:50就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中午12:15才能赶回家吃午饭,饭后又急急赶回学校,下午要到5点以后才能回家,做完作业也就该休息了。这就是一家三口一天的活动内容。

  一是关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业已成为目前农村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家庭结构的畸形,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们不仅指望不上自己成年子女的照顾,还要承担照料孙辈的重责;随着老人们年龄的日益增大和身体健康的每况愈下,对孙辈的照料也将力不从心,而自身的养老问题又该如何解决?留守儿童们虽然能够从爷爷奶奶身上获得关爱,但却缺少了来自父母的情感沟通;他们很难从日益年迈且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爷爷奶奶身上获得全面科学的照顾和思想启蒙与学习指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很可能会因缺失管束与引导而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歧途,或是不爱学习、早早辍学随父母外出打工赚钱,成为游走城市的新一拨农民工。

  如何吸引他们的父母回到家乡、还原一个完整的家庭,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积极迎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村民返乡创业或务工。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文化建设,营造优美的公共卫生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劳力留在家乡。

  二是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赣县县委正在开展的“三送”工作,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的一种有益尝试。他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改变了以往群众有事找政府、围着政府转的状况,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在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特别是每位干部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在宣讲政策、帮助村民提高对政策理解力、执行力的同时,对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进行及时恰当的回应和疏导,也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密切干群关系。目前,旱塘村没有赴市、赴省、赴京等非正常上访,更没有集体访,真正实现了零上访。“三送”工作组还针对旱塘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服务存在盲点的情况,依据户情档案建立了农(居)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定期发送一些致富信息、危情信息、灾害天气、科技信息、选民登记、祝福祝愿等信息,为在外务工人员提供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在外出务工人员聚居地建立同乡会,请有公信力的乡贤担任会长,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如在外务工人员被拖欠工资,需要当地人保局帮助解决,“三送”工作组就会通过向县人保局汇报,请县人保局与当地人保局沟通,给予帮助解决。

  一是充分认识国情,树立大局意识。我们都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代,在优越的城市环境中生长,无忧无虑地生活。通过“百村调研”,我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农村的艰苦生活,了解了贫困山区农民匮乏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和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国情、对贫困山区的了解,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和贫困山区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迫切愿望,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从而有助于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解,进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但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却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更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谦虚谨慎,居安思危,保持一种不断奋斗、不断进取、不断创业的精神状态。我们正在从事的国资监管事业极具探索性、极具挑战性,更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挑战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进。

  三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而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调查研究就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早在1930年5月,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他还形象地把调查比喻为“十月怀胎”,把解决问题比喻为“一朝分娩”,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一科学论断同样适用于国资监管工作,特别是研究局的工作。研究局的主要职责是委领导讲话和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以及对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这更需要我们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当好委领导的参谋助手。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旱塘村将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和谐文化创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我们正在从事的国资监管工作,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要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守规律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国资监管规律、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资监管工作和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特点,做好国资监管工作,必须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门”青年,从家门到校门到衙门,年纪轻轻,却高坐于庙堂之上,参与制定和执行国家方针政策;“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为国家之本,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三门”与“三农”鲜有交集。中央机关的这些“三门”青年手握名校学历,立有兴国抱负,却无走进基层、踏进农户的经历和体验;能讲流利的外文,却听不懂亲切的乡音;能摆弄精密的计算机,却对简单的抛秧盘无所适从……一个农业大国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怎能对“农”一无所知?这便是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深刻内涵。

  正如我在江西团寻乌启动仪式上的发言中说到:“1930年5月,毛主席在江西寻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查活动,并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81年后,同样是5月,还是这片热土,一群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年轻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零距离接触‘三农’这一关系到中国根本的问题,了解国情、民情、社情,与基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我感到压力巨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数千名未能参加调研活动中央机关青年同志的目光与期待,更承载着全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兄弟们的殷切希望。”

  2011年5月,带着这份责任、这份压力,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三门”青年,有幸作为“百村调研”四团一组成员,赴江西省赣县江口镇旱塘村进行调研实践工作。在一周的调研时间里,我与其他7位同志一起,驻村入户,走访慰问,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贴近这片土地,了解它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受它纯朴的乡风,倾听它心底的呼唤。短短5天,我们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完成了大量中央机关团工委交代的工作任务:向村委会捐赠衣服书籍;走访慰问4户;开展10户普通问卷调查和8户垃圾专题问卷调查;组织3场座谈会,共计65人次;对6户农民进行幸福访谈,形成2份幸福访谈实录;与农村小学生共话成长;看望幼儿园留守儿童;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实地调研水利基础设施……时间转瞬即逝,然而那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因为我们用这种无间隙的体验,感受了中国农村最真实的脉搏律动,也经历了难得的心灵锤炼。

  驻村调研期间,我们看农田水利设施和土地整理项目,如同看得是自己的家乡;与基层干部学实干、谈心声、说“三农”,如同聆听父母官对政策的解释;与普通农户话家常、聊心愿、谋发展,与农村孩子做游戏、交朋友、谈成长,如同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家人。我们扎实深入基层、广泛接触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向村委会赠衣赠物,走访五保户、低保户,体验农活的辛勤,体味成长的坚苦,感受相似的幸福和不一样的辛苦。

  那一周,看过无奈,看过泪水,看过笑容,我的心情始终没有平静过。掰着指头算流水、感叹农村融资无门的服装作坊老板的无奈,站在“垃圾塘”边、眉头紧锁的村支书的无奈,手指无门防洪闸口、抱怨洪水一来便淹没7成农田的农民大哥的无奈……50多年党龄、烈士遗属、五保户刘才莲感激的泪水,一人撑起一个家、低保户彭雪平爱人诉苦的泪水,深知帮得了一人却帮不了整个群体的队友们难过的泪水……到任不足一年却认识大部分村民的大学生村官自豪的笑脸,活泼烂漫、对知识充满无比渴望的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喊着号子、在农活中相互搭把手的队友们鼓励的笑脸……每时每刻都在触碰着我的神经,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中。

  我同时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送得去慰问,送得去关心,却送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让我想起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真正之爱,乃于众生之爱;不忍小我安宁,弃世人于不顾。哀民生而立大志,这的确是当代青年所应肩负之重任。我们的收获不仅在于感受、体察、报告,更在于它唤起了当代青年肩负社会责任的信念。

  中央机关团工委书记张璐写实践团出发前夕写到:“调研的时间有限,切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定要沉下去!带着感情沉下去!”在我看来,“百村调研”实践活动没有“轰轰烈烈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而是培植了感动,传递了真情,点燃了梦想。有了梦想、动了真情、经了感动,就能沉下心来,静静品味农村每一条田埂,细细体会农民每一句话语,切实领悟国家关于农业的每一项政策。看似无解的问题,只要用心,只要带着感情沉下去,蓦然回首,或许答案便在灯火阑珊处。

  在回程的列车上,兴奋之情仍未消散。兴奋的并不是远行本身,不是新鲜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不是从未有过的感官体验,而是作为国资委青年代表,从皇城根下到偏远农村,“接地气、明国情、系民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肩上那一份沉沉的职责与使命。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通过开展“百村调研”活动,我在基层实践中通达社情、了解民意、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财富的积累,也是宝贵的人生阅历。

  “百村调研”的确是一次重塑理想信念的实践。一位队友说得好:“重拾理想主义的热情,面对现实主义的问题。百村调研,让我们重新拥有了渐渐失去的勇气和力量。”当大家站在革命圣地井冈山重新宣誓,为调研实践活动划上圆满句号时,回想过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