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社会事务进校园存在“名目杂”“频次繁”“留痕多”“关联低”等突出问题,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让老师、学生和家长身心俱疲。

  今年以来,莆田市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从学校和师生感受出发,依托“全市一张图”数字赋能,开展社会事务进校园“点题整治”,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图为市教育局工作人员演示“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服务平台操作流程。 全媒体记者 林罗晓 摄

  “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减少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今年以来,作为全市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试点区域,荔城区各所学校的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次数从平均每月2次降为每季度1次,不少一线教师直接感受到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带来的变化。

  为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2019年,莆田市将征集到的各部门进校园事项114项精简为45项,2020年再次合并精简为17项。今年3月,经过精简合并、审核确认,保留3项,清单内容、举报方式向社会主动公开。

  “目前,除法律法规规定、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外,未列入清单的社会事务活动项目不得进校园开展。”荔城区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郑建山介绍,今年,区教育局设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协同中心,建立部门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联动机制,健全“周调度、月研判、学期总结”运作模式,推动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落实落细。

  为教师减负,既要规范入口,也要规范过程。为此,市教育局在公布年度进校园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进校园时间和频次。按照相关要求,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原则上集中在每月第一周统一开展,每年36月不安排到普通高中开展。同时,党委、政府统一部署的专项工作每学年到同一所学校不超过2次、城市创优评先活动每学年到同一所学校不超过1次。

  “进校园项目名称:交通安全课;开展对象:荔城区北高中心小学;调度情况:3月24日荔城区交警部门已到北高中心小学开展过一次交通安全课堂活动,结合学校意见,建议取消该活动。”昨日,记者在全市“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服务平台上看到,所有进校园事项严格规范审批,统一由平台登记、协同中心调度通过后,方能实施。

  今年3月,市教育局组织开展调研,形成《基层反映“进校园”活动过多亟需关注》专报件,并会同市数字办、市数字集团,开发“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服务平台,依托“全市一张图”数字赋能,实行“一个中心连两端”协同工作模式,由县区(管委会)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区级协同中心,根据进校园清单和要求,整合优化进校园事项。

  哪些任务确需教师参与?哪些无关事务应坚决杜绝?根据部门进校园方式,市教育局将社会事务进校园分为进校非检查类、进校检查类、报表填写类和“四不两直”类,由主办部门在平台上发布进校园计划,通过平台调度,对跨部门、跨层级的事项能合并的尽量合并;对进校时间、内容不妥的提出变更意见;对未列入进校清单、依据不充分、多次重复的提出取消建议,从学校的主体感受出发,与主办部门、协同中心形成闭环互动。

  “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以来,师生的负担减轻了,教学工作更加从容了。”莆田第十五中学校长俞伟景说,今年,荔城区清理了一批与教育教学无实质关联的任务,压减或合并面向师生的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切实减轻了非教学负担,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

  “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后,教师的工作更加聚焦于教学和学生发展,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教学活动和个人专业成长。”莆田第十五中学办公室副主任郑博介绍,过去,学校各类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宣传推广活动等多而杂;如今,教师们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事务干扰,减轻了工作负担,得以更加专注于教书育人、呵护学生成长。

  为教师减负,就是为教育质量增效。今年,莆田市以荔城区为试点,将社会事务进校园相关数据全部汇集到“全市一张图”。通过“全市一张图”进校园版块,各县区学校办学类型、年度清单和学校需求一目了然。协同中心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平台上的协同调度情况、部门进校园频次、学校接受进校园情况等开展有效调度,真正实现数字赋能为基层学校减负。

  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并不是不让社会事务进校园,而是选择性地允许对教育教学有益的活动进校园。荔城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施彭婧介绍,通过平台协同,学校可以根据师生需求,有针对性邀请部门开展科普、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育人实效。

  据悉,为更好推进家校社协同一体育人,平台在学校端开发了学校发布需求功能,学校可以结合教学课程发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多样化成长需求。所有进校园事项通过协同中心流转,防止堵“前门”、开“后门”情况,避免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

  “以往,教师非教学任务很多来自教育系统外部。”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飞鹏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和纪委监委“点题整治”要求,市教育局聚焦解决社会事务进校园突出问题,围绕“减量、提质、增效”工作目标,通过开展摸底调研、试点推进、协同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部署全面推广运用“一个中心连两端”协同调度模式,推动基层减负工作治理创新,以师生获得感检验减负工作成效,全力推进教育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