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阿德勒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自我创造性,是第一位建立家庭与儿童研究中心、第一位提出针对儿童发展给父母和教师提供辅导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洞察人性》《生活的科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张婷婷,美国阿德勒大学心理学专业在读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三有成长家庭教育联合创始人,美国正面管教注册高级导师,阿德勒心理学国际夏令营( ICASSI)教员,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NASAP)会员及国内首位NASAP100学时认可证书获得者,致力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家庭教育理念及应用的推广,曾多次与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琳·洛特女士共同授课,与阿德勒游戏治疗创始人泰瑞·科特曼博士共同开发阿德勒游戏力养育课程。曾翻译《懂我就是爱我》《没有战争的家务》等图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关于儿童人格教育的经典著作,汲取多年儿童心理研究的精髓,从各个方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理,如何进行儿童的人格教育,如何去呵护孩子、爱孩子,并让孩子顺利地长大成人。1920年,阿德勒成立儿童指导中心,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儿童教育理论。1976年,以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父母效能培训课程风靡整个西方社会。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本书不仅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手册,也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成人而言,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用理性进行自我指导的问题;对儿童而言,教育问题也是如此。但是,儿童和成人还存在着这样的差异:由于儿童仍未发育成熟,而成人本身有一定的自我指导能力,所以成人对儿童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可以拥有两万年的时间和有利的环境,只要愿意,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自主地发展,他们最终也会达到成人的文明水平。当然,这种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成人必须关注和引导儿童的发展。

  这里面最大的困难是成人缺乏引导儿童的正确知识。对成人来说,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好恶——简而言之,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已属不易,更何况要理解儿童,还要用正确的知识引导儿童,更是难上加难。

  个体心理学特别注重儿童的心理,既因为儿童的心理本身很重要,也因为我们能借助儿童的心理去认识成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与其他心理学方法不同的是,个体心理学不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个体心理学专注于人格的统一性,并研究人格在努力追求自身发展和表达时所展现的动力。从这种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实践的智慧,因为这些智慧来源于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总结。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拥有这种知识,都能立即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人格的发展。

  个体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它的理论学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个体心理学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统一的人格驱动和指导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在本篇导读里,我们会对个体心理学做一个整体的概述,而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对这里提出的各种相互关联的问题做更详尽的论述。

  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充满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从出生那一刻起,人类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美和优越。这种追求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目标,且无时不在。它反映出人类独特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主宰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具体行为。它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维并不是客观的,而是按照已经形成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而进行的主观思考。

  人格统一性隐含在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个体既展现出人格的统一性,又展现出他如何用独特的方式塑造出这种人格统一性。因此,每个人既是一幅画,又是这幅画的画家。他是自己人格的画家。但作为一个画家,他既无精湛画技,也不能对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拥有完整的认知——他只是一个软弱、极易犯错和不完美的人。

  在考察人格的建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格的统一性、每个人的生活风格和目标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观点,绝不等同于事实本身。因此,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才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进行自我规划,这些看法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真考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错误和失败,特别是在童年早期对事物形成的错误理解,因为这些错误理解会影响到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人们普遍不知道如何帮助儿童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成人在回顾学校岁月时,将它看作一场噩梦。如果学校教育得当,常常可以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不足。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家庭和广阔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媒介,它不应该只是传授书本知识,更应该传授生活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但是,在等待理想的学校来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讨论父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正因为学校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所以它尤其可以使家庭教育的弊端显露出来。如果父母不教儿童如何与他人交往,那么他们在入学时会感到孤立无援,以至于他们会被认为是孤僻的,而这样的看法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孤僻倾向。他们的正常发展会受到阻碍,成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常把问题归咎于学校,尽管学校在这里只是揭示了家庭教育中潜在的缺陷而已。

  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能否在学校取得进步,个体心理学对此尚无定论。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当一个孩子开始在学校遭遇失败时,这是一个危险的迹象。与其说是学习失败的迹象,不如说是心理失败的迹象。这意味着儿童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出现了受挫的情绪,开始回避有益的人生道路和正常的人生任务,并努力搜寻更自由也更容易成功的道路。失去信心的儿童没有选择社会认可的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可以让他获得优越感并以此来弥补自卑。他选择了最能吸引受挫人士的道路——这条道路能够最快地获得心理上的成功,与走社会认可的道路相比,抛弃社会和道德责任、违法犯罪等行为更容易展现出一个人的自我,并带来一种征服者的感觉。但是,选择这条通往优越的道路显示出这些人内在的懦弱,无论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得如何英勇无畏。他们总是做那些十拿九稳的事情,来借此显示他们的优越感。

  正如我们能看到罪犯们尽管表面上胆大妄为,内心却脆弱不堪,我们也能看到,表面看起来十分鲁莽的儿童是如何通过各种细小的迹象暴露出他们的虚弱感。我们会看到,很多儿童不能挺直腰杆,总要依靠着什么东西才能直立(在这方面,成年人也一样)。这时候用传统的方法去治疗和理解这些迹象,是治标不治本的。人们以前常对这样的儿童说:“站直了。”其实,重点并不是儿童做出依靠的动作,而是他希望在心理上得到支持。通过惩罚或奖励,我们很容易说服儿童放弃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对心理支持的巨大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问题的根源还在。一个好的教育者能够读懂这些迹象,并通过同情和理解去解决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