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区儒林幼儿园执行园长,成都市谢彬名师工作室成员,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教坛新秀、成都市百姓学习之星、新津区优秀青年教师、新津区优秀教师。

  在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较2022年的81.8%提升了0.1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40本。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较202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39本,较2022年增加了0.25本;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35.69分钟。尽管这个数据较前些年有增长,但我们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平均阅读量仍有差距。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读书的人确实很少,不管是公共场合还是家庭聚会场合,几乎每个人都认真的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看(玩)手机,如果有一个人手捧图书正在阅读,反而会让人觉得诧异。为什么我们不爱读书呢?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但作为我个人还是有责任去影响我身边的人的,于是我开始思考我应该怎样去做出尝试。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以前总能为自己找到不读书的恰当理由。自从我参与到了微信打卡读书这一活动后,我开始“强迫”自己每天坚持阅读,刚开始那几天觉得很难,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去阅读,然后读着读着,心里开始慢慢接受,“强迫”逐渐变成了主动。当一本书在一个月左右就读完了后,内心还是充满着小小的成功感,于是第二本、第三本……就这样接踵而来了,就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我的阅读一下有了量与质的飞跃。

  当我读了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中的一段话时,给了我心里很大的触动——“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就下定决心,除了自己要改变外,还要帮助我的女儿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以前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想起了读读,明天或许觉得时间太晚了,就不读了。我现在的行动就是——让阅读变成我们睡前的重要家庭活动。

  读书,我已经开始行动了,那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影响身边更多的人,静下心来好好阅读。

  来到农村幼儿园后,作为管理者我深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么重要。教师学历层次确实和个人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农村幼儿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都是职高和中专,因此她们的专业理论素养不高。尽管教师的自身素养并不高,但几乎没有老师有主动读书的习惯,就连专业书籍也是很少阅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思考着该如何去影响老师们、改变老师们,怎样把阅读推广给大家?心急肯定是没有用的,如果一开始就让老师们选择一本书籍进行阅读,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抵触情绪,反而让阅读变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我选择从电子阅读开始入手,循序渐进地帮助大家重拾书本。既然大家都喜欢玩手机,我们何不利于手机方便、快捷、有效的优势来进行阅读呢?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和寻找,依然能在手机中找到许多值得我们阅读的内容,于是打卡读书这一活动便在我园的微信群中开始推广起来。

  第一阶段的打卡读书形式就是每天由一位老师发送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文章在微信群里,其他老师进行阅读并发表自己的感受。一个多月的时间老师们开始从无阅读到被动阅读,虽然还是缺少阅读的内在动力,但习惯已在开始慢慢养成。第二阶段的打卡读书内容是绘本阅读,形式是每天每位老师读一本绘本,并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发送到微信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讲故事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而在讲故事之前老师一定要熟悉故事内容、分析故事背后的价值,才能更加专业地将故事传递给孩子。绘本图文并茂、画面丰富有趣,不仅小朋友喜欢,大人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因此,在这一阶段老师们的读书状态显得比较轻松、愉悦。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坚持了四个月的打卡读书活动。去年12月底,我们开展了教师 “读书交流”活动,教师们分别畅谈了自己阅读绘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在这几个月的阅读中发生的转变。有位老师谈到自己以前从来不看书,一拿到书就想睡觉,觉得如果叫她看书还不如去玩会儿手机来的实在。而现在自己已经在每天打卡读书的活动中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开始愿意阅读,也开始喜欢逛逛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一改变让她自己都感到惊喜。

  经过四个多月的坚持,看着老师们的进步和改变,作为管理者的我也倍感欣慰和高兴,我的初衷便是希望老师们能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让自己在书籍中不断地充实和成长,这样才能带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时阅读已然成为我园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

  本学期开学后,我们很自然地恢复了打卡读书这一活动,随着老师们阅读习惯慢慢形成及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又开始思考应该引导老师们阅读哪类书籍?在这个阶段,阅读的内容既要对老师们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要让老师们读起来觉得不枯燥。因此,那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暂时没有在我的规划之内,就我园教师目前的阅读能力来说,我认为《幼儿教育》《上海托幼》《育儿周刊》等是最合适目前阅读的书籍。因为这些杂志的内容多以理论加实践的模式,对一线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指导性和引导性,第三阶段的阅读由此拉开序幕。这时已经不需要我过多的提醒和强调每天打卡读书这件事情了,老师们很自觉的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和方式,最后再在群里进行读书分享。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在慢慢发生变化,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书中寻找到了如何尊重幼儿、支持幼儿的答案。这对于农村幼儿教师来说是多么令人欣喜的改变,相信这都与阅读不可分割。渐渐的大家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从为了完成任务而读,到为了解决问题而读,再到为自己而读;从被动到主动阅读,这一过程已经帮助教师将阅读从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

  目前,在老师们相互影响之下,一部分老师已经开始不满足对一些教育杂志的阅读,开始尝试阅读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及专著,如: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和《爱和自由》、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卢梭的《爱弥儿》、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作为管理者的我依然坚持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和老师们一样每天坚持阅读并在微信群中进行打卡。同时,在我园每周一的教师例会中都会有两位教师进行读书交流分享。在阅读这条路上我们不再是一个人的远征军,我们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分享,读书变成了我们一群人的事业。

  在这个嘈杂喧闹的大城市里,在每日繁忙繁琐的工作中,总会有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刻。而此时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中的味道,倒也是一件惬意之事。最后这句话是我常常对老师们说的:“愿我们都能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您可以围绕教育话题、书目话题、阅读与教育随笔、阅读与教学改进、阅读与个人成长等方向书写,字数不限,唯求语言富有感染力、事例具有真实性,且观点新颖有深入思考。来稿将择优在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新媒体平台矩阵发布。期待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