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知名作家叶倾城认识二十多年,看着她为了结婚辞去公务员,成为北漂,成为夜班编辑;又看着她为了养育孩子离开北京,成为电台午夜情感节目的主持人,成为情感博主与心理咨询师,多年来,同为母亲,我们能夜谈良久,我们同样从一个不喜欢小孩的人,在漫长的养育过程中,与孩子产生了深刻的情感联结,同时,我们也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发现:“孩子是‘哥伦布’,能带你去‘新大陆’。”

  这世间所有的母亲,或许都是边学习、边纠偏、边反省,也被不时原谅,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成长起来的。正因为诚实而细腻地向我们展露了真实生育、养育的体验,叶倾城的新书《你不是天生为母则强》,才被誉为新手妈妈的“行动指南”——她从不讳言孕检时的忐忑、产床上的疼痛与狼狈,从不讳言坐月子时,来自长辈的让人窒息的关心,甚至会盖过孩子出生带来的欣喜;她也从不讳言从孩子出生到成长,“丧偶式”“诈尸式”丈夫带来的愤懑与压力;她更没有讳言一手搀着因白内障几乎半盲的母亲,一手抱着婴儿,而自己突发腿疾又不能走的绝望……是的,她把这一切都摊开来给你看,是想让你想清楚,预备好接纳身为母亲的艰难与苦痛,才能接纳身为母亲的快乐,这就像乔木坚硬的种子,都要被鸟啄过、被烈日炙烤过、被冰水击打过,必要有所损伤,才会享受发芽的惊喜。

  她的文字如此真实,因为她书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真实体验,还有无数读者与听众,在三更半夜通过电台与私信,把她当作“树洞”倾诉的故事,在这些值得又哭又笑的养育故事中,充斥着宽恕、体谅与妥协,充斥着孤独与挣扎,基于同理心,叶倾城给出了她至关重要的论点:“解除焦虑的魔咒,才能安心成为母亲”。

  她宽慰被“母乳喂养”的观念绑架的新手妈妈,其实“全母乳喂养对今天的职业女性而言,有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配方奶也很好。”她告慰那些时刻追求完美的妈妈:“过分窗明几净,也可能变成束缚孩子的噩梦。”她勉慰那些凡事亲力亲为,搞得自己精疲力竭的妈妈:“父亲才是家庭这座‘大厂’的厂长。要让厂长负责和行动起来。”她安抚那些因为厨艺不佳而自感愧对母职的妈妈:“孩子最重要的器官,绝不是胃,是脑与心。” “不要光想孩子吃什么,要让孩子的大脑习惯于狂奔、散步与休息等种种状态。”

  她意识到一位“将自己的童年之痛、婚姻之苦、职场之挫、人生之败都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妈妈,没有能力去照管自己的情绪,疗愈自己的创伤,有时候连正常的“养育”都给予不了。因此,举全家乃至全社会之力,去减少母亲的自责、焦虑与烦闷,是第一位的。

  当母亲发现困境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母亲终于与孩子一颦一笑产生共鸣,当母亲终于尝试去解开母职身份的桎梏,寻求家庭成员的帮助,最终学到一定程度的松弛,她的蓄积才终于超过了消耗,孩子带来的充实和快乐,才会柔和地覆盖生育带来的代价。也就是说,当全家乃至全社会,对母亲的体恤和关爱如一张厚实而温暖的毯子,承托并包容着她的不完美,母亲才能拿出另一张厚实而温暖的毯子,承托孩子成长路上的摸爬滚打。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童年时代的各种创伤,也不知不觉得到疗愈。这惠及至少两代人,令他们更容易确认人生的慰藉,与奋斗的意义。

  作为一本深度共情生育女性的作品,《你不是天生为母则强》不仅是写给那些犹豫要不要生育的年轻女性的,也是写给那些一边享受孩子带来的生趣,一边感慨失去了自己的时间的中年女性,还是写给那些思量着要不要去给女儿、儿媳带娃的老年女性的。读了这本书,也许你就能深刻地了解到女性成为母亲,一定会承受的压力,哪怕你是一名男性读者,读了这本书,也将有能力去理解妻子的处境。

  30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培育了叶倾城的共情能力,因此,在这本书里,作者是竭尽全力去理解人,而不是居高临下去评判人,正如她在文中所说:“大风雨里,我们需要的是伞,而不是‘你为什么出门不带伞的批评’。”她对育儿不易的感同身受,更像是一把骨骼坚韧的伞,你可以带着它遮挡烈日、冰雹与瓢泼大雨,也可以撑着它感受和风丽日下的幸福,也可以在日后郑重赠予他人,解他人之困,而这,正是她赠予读者奋力前行的能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