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应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的邀请,北上商讨国事。十一月从广州动身,直到十二底,才正式抵达北京。那时,孙先生已是带病之身,就连正常的吃喝吞咽都成问题。

  有人建议让“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肖龙友为孙中山看病,肖大夫匆忙赶来,经一番望、闻、问、切,得出一个结论,孙中山的病源在肝。

  大家伙都瞪大眼睛,等肖龙友开方下药。谁知,等了半天。不见肖大夫提笔写字。众人急了,难道肖郎中要“公报私仇”!

  众所周知,孙中山原本是个医生,曾在广州南华医院学习深造,毕业后在澳门治病救人,尤其擅长外科和儿科。

  彼时的中医,不再一家独大,尤其自1898年“戊戌变法”后,“医学改良”成为中医界最为盛行的思潮。“医学改良”主张引进西医学,以谋求中医的进步,无非是走“中西结合”的路子。

  1912年,民国政府初建,同年9月3日,政府颁布“教育新法令”,中医各界翘楚,在新政府的法令中,并未看到中医中药列入教程。一时中医同仁人心惶惶。由此掀起近代医学史上的首次抗争救亡运动。

  而此时的肖龙友已过而立之年,因先前服务清政府,在山东淄川、济阳两县先后担任知县,任职期间与外国神父斗智斗勇,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辛亥革命后,已辞掉县官一职,在济南闲居。

  两年后,肖龙友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等职。给孙中山看病时,肖龙友是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而不是大夫。但他却不是“无证行医”。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每天光死人就有八千之多,本来繁华的街头顿时一片凄凉,好的柳州棺木早被富人们抢购一空,再次一点的杉木,断货已经很久。四川本不缺医术高明的郎中,遭遇疫情,缺的是敢于担当之人。就在这时成都繁华路段,总能看到一个约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端着热乎乎的药汤,递给患者。许多人喝完少年的药后,重获新生。自此肖龙友的大名响彻成都。

  肖龙友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儒生,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一次又一次通过筛选,才是他最初的梦想。只不过比起一般读书人,肖有自己的特殊嗜好,除了读“本专业”书外,中医书籍,他没少涉及。

  肖年幼时,母亲是家里的病号。为帮母治病,肖常年往返于药铺之间。久而久之,便能分辨药材的真伪好坏。由于其母患有“血崩”久治不愈,肖只能到旧纸堆去找答案。《内经》、《难经》金元四家的名家名著,是他日夜研读的对象。

  当孙中山重病找上门时,肖虽官职在身,因内务部多次聘请肖作为考试中医士襄校委员,肖也因此获得医师资格证。

  肖龙友说,孙先生已病入膏肓,非汤药所能奏效。在场的,自然不相信肖的话,认为中医日薄西山,说出来的话,诊断结果并不可信。怎么办,找西医。

  结果把孙中山送到医院开肠破肚,碧眼高鼻的洋人,纷纷傻了眼。解剖时,整个肝都黑了,被癌细胞啃食一空,原来孙先生得的是肝癌。

  尽管肖大夫已预测孙先生无药可医,名声越来越响。但依旧无法阻止中医备受歧视的局面,1929年,也就是孙中山逝世后五年后,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布“禁止旧医学校”,将矛头对准中医,势必要消灭中医。

  1928年肖龙友宣布退出官场,在京开业之际,宣布自己的医馆命为“息园”,全职“医人”。得知国民政府成心要跟中医过不去,他愤怒写道“不重中医国必危,当年保种是轩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恭喜BLG!淘汰LCK一号种子晋级4强!ON赛后采访哽咽,LPL保底决赛

  竟然没被消化?印度一医院称在患者小肠中发现3厘米长活蟑螂,幸被及时取出

  太难了!网友:晚上焦虑睡不着,1987年的,月薪8500,房贷15年…

  刚刚,上海打雷了!气温冲至31.3℃,150余年同期最热,明天天气大转折,降温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