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另一网友一幼儿园孩子读本图片,也引发很多网友关注。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流汗啦》绘本中,

  男生一边舔着手臂,一边说,姐姐,你好漂亮,你的汗是什么味道呢?另一个男生说,呃,也是咸咸的。

  发帖的网友回应说,“我们感觉是,正常小男孩画成老头模样,还舔小女孩,这样感觉不好。”

  据极目新闻报道,26日,教育部教材局工作人员回应称, 他们已关注到此事,已介入调查。并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

  据极目新闻报道,比起文字,插画因为更加醒目和形象,更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一幅幅插画,很可能构建起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因为如此,大家更希望孩子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符合主流审美的,积极阳光、丰富美丽的世界。

  业内一位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分析称,封面在正确传达图片信息的同时,也要传达美感,它影响着人们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也是一本书审美水平的体现。

  作为教材更应该尤其注意,应根据当下时代特色和审美,绘制符合时代风貌的人物插图。

  据报道,问题插图已经使用10年了,当然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这10年的孩子们,让孩子们以此为美。

  问题来了,插图丑陋问题不是应该在发行当年就应该被叫停的么?为什么影响孩子10年?过百万教师、教育工作人员与无数家长们,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无数情绪激昂的网友们,大家早干嘛去了?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已表示将重新绘制相关插图,并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那么在教材重绘之后,孩子们的审美就立刻扭转了么?我们又应该思考些什么呢?

  当下国人的审美能力是否亟待提高?我们对于教育的关注是否做到滋润入心?我们对于美育的关注是否足够深入?我们质疑权威、勇于直谏的勇气又当如何?

  《半月谈》发评论称,这次教材插图引发公众不满,冲上网络热搜,也提醒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方,教育公共产品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在编写环节更多引入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教材的细节会被放到网络的放大镜下评价监督,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被动。与其事后出现舆情再整改,何不在事前就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央广网评论也认为,应重视大众意见:“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时,也不能局限于内部,还可广泛征求大众意见,多考虑社会影响、社会价值,做好法律与社会道德的风险评估,再做最终定夺。”

  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铸魂育人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教材插画,虽是配角,其作用却也不可忽视。赏心悦目、与教材内容贴合的插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成为他们最初的美育启蒙,培育健康阳光的审美趣味。如果两者都缺乏,那就要问,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更好的?

  陶行知有句名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材插画千万不能瞎画,教育无小事,更要时时用心,事事用心。

  有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教材的封面,包书皮都要包透明的,就是为了把封面露出来;也有网友说,现在自己iPad的壳子都是小学教材的图案,这不仅仅是童年记忆,更重要的是它美观、生动、有故事感。

  无论是少年闰土、曹冲称象、万年牢里的糖葫芦,总会有那么几幅插图给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景绍宗曾参与创作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封面设计工作。这两天,他的作品也被网友再一次广泛讨论,开启一波“回忆杀”。

  景绍宗介绍道,每一册封面创作中,都历经了线稿草图、色稿草图、搭配设计好的封面版式,与教材编写团队一起讨论每册画面表现的角度以及画面内容细节。

  “画面中,孩子们一起跑着、跳着、你追我赶地放风筝,和奶奶一起幸福地包粽子……这些幸福的童年时光,成人也会沉浸于这美好的回忆。”

  针对网友最关心的教材插图的审查问题,景绍宗告诉《新闻晨报》,在审查环节中,他们会听取审查委员、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全国百名特级教师的建议,还会在全国一些地区试教试用,征询孩子们对插图的想法。接受意见再次调整内容、调整构图,之后是线稿正稿、色稿正稿,直至最终的审查,

  “每一个环节均有数遍乃至十几遍的修改调整,甚至推翻重画,我们就这样在一次次反复尝试、讨论、打磨中逐渐成型。”

  “美有不同的类型,优美是美,荒诞是美,丑也是美,但是我们要基于我们的阅读对象,要从观者的角度来思考使用什么样的审美。

  傅相霖解释道,对于儿童教材插图来说,它的初衷应该是美的教育,而美是真和善的统一。教材的性质是教学读物,不是科幻小说,应该以真实为基准。这版数学教材里面的一些形象,让很多人看着觉得怪异,甚至不适。它本身就不符合孩子需要的可爱、优美这样一个美的范畴。

  “我们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创作人以与时俱进的手法或新媒介来呈现我们的文化,也是对我们文化的热爱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