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陈鹏、杨守勇、詹婷婷、白瀛)老年人反映,大家经常为排练场地争得脸红脖子粗;青年人认为,农村文化还得让农民来唱主角;留守儿童欣喜,农家书屋多了这么多书……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基层文化建设,采取各项措施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状况。然而生活永远是具体而丰富的,政策文件下发之后,资金投入使用之后,农村的基层文化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国庆前夕,记者扫描式走访了三个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群众个体。

  63岁的范素珍踩着夕阳余晖走向广场,一批老人已经聚集在那里,安静地等待她的到来。范素珍按下手里收录机的播放键,欢快的云南民族音乐如流水般倾泻而出,30多名老人舞动红扇子,跳起节奏明快的云南花灯……

  “每晚我们都来,一跳两个钟头。”范素珍说,这位昆明福保文化村的村民是村里的文化积极分子,在她的带动下,村里一批老年人找到了“玩场”:早上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练柔力球,晚上跳健身操、练民族舞……30多名老人组建的老年舞蹈队俨然构成福保文化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以文化立足的福保村是全国著名的小康村之一,既建成远近闻名的水上大剧院,更不时举办文艺演出和表演比赛,让村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收获了快乐和幸福。但范素珍也有“幸福的烦恼”――村里20多支演出团队经常让她犯难,“大家经常为排练场地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村里也有广场,有妇女之家,但场地就是不够用啊,有时候我们的场地被占了,你就跳不成,只能眼巴巴看着,干瞪眼。”

  福保村早就建有文化室、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室,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到位,但这些场所每天“客满”,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尤其是网络室,六七台电脑根本不够用,常被村里的年轻人“占领”;老年人更喜欢阅览室,但能读的报纸还是少,“原来村里订着中国老年报的,后来送报纸的人说福保村太远,就不给送了。”范素珍说,村里老年人的心愿就是希望村里或上级文化部门能多给点“地盘”,多买点书报,让大家更方便娱乐和学习。

  手拿一条丝巾,空中轻轻一抖,一串又红又大的葡萄瞬间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几天,在河北省肥乡县旧店乡贾庄村举办的葡萄节活动现场,这个乡中辛店村农民艺人蔡振山的魔术表演,博得乡亲们的阵阵喝彩声。

  “农村文化还得让农民来唱主角。”1975年出生的蔡振山在当地大有名气。他说:“吃喝不愁了,现在农民最缺啥,缺的是精神娱乐生活。为什么谁家生个孩子、老人过个生日、年轻人办个喜事,群众都踊跃参加,从这点上讲,农村文化缺的就是能把大伙聚起来热闹一回的好载体。”

  蔡振山14岁便跟随本村舅舅在吹唱班打下手、跑龙套。由于艺术天分高,勤奋又刻苦,他进吹唱班时间不长就学会演奏笙、二胡等乐器,成为戏班里年龄最小的演员。

  18岁那年,蔡振山毅然离开吹唱班,回村创建了肥乡县第一家“梦幻歌舞团”。虽然只有6个人,一开始不被人接受,但锣鼓声和笛箫声还是吸引了许多好奇村民围观,这让他们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和周边县的婚丧嫁娶等活动都少不了他们。

  “我们每到一处演出,都引来大批村民观赏,现场气氛高涨。由此可见,农村文化活动不是光看个电视那么简单,群众有需要,但我们提供的适合农村的文化活动却不够多。”蔡振山告诉记者,“当前,群众除了看电视、偶尔看场露天电影外,其他就很少有机会聚到一起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快乐了。”

  “政府应当全力支持,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让群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才能真正让草根艺术焕发出蓬勃活力、散发出泥土芳香。”2003年非典后,蔡振山投资50万元购置了4辆演出车和服装道具等,除了在当地演出,还转赴山东、河南和山西等地农村。“演出中我发现,不少农民兄弟姐妹都有表露才华的意愿。于是,去年我回到村里,投资30多万元在自家院里建起农家剧场,让十里八乡的村民自娱自乐,没想到,农民当文化主角,效果出奇的好。”

  9月28日中午,随着清脆的放学铃声,姚茂盛迅速收拾好书包奔到家中,扒了几口午饭后,就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奔向村里的农家书屋,各自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看起来。

  姚茂盛今年11岁,是安徽省郎溪县新发镇官桥村小墩岗村民组人,在新发镇中心学校读五年级。小茂盛满周岁时,就被在江苏省江阴市务工的父母送回了安徽老家,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每年父母只在春节时回家。对于外面的世界,小茂盛只去过父母务工所在的江阴市。

  姚茂盛面前的是一本叫做《趣味百科》的书,他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而农家书屋,也是他在村里的“乐土”。“以前书可少了,地方小,灯还暗,放了学有时候不知道干些啥好,光是写作业特别无聊。”姚茂盛说,“现在书这么多,太高兴了!”

  位于村委会楼上的农家书屋8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有6张大桌子可供人看书。靠墙摆放的八排书架里有儿童文学、侦探故事、课外辅导书、漫画、科普读物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深受村里孩子们的喜爱。

  农家书屋管理员俞兵兰告诉记者,村里书屋的近万本图书一半以上是为少年儿童准备的。“郎溪县与江苏南京是‘邻居’,许多中青年人在外务工,老年人识字的又少,所以孩子们是书屋最重要的读者群。”

  记者从郎溪县有关部门了解到,2011年10月,郎溪县辖区的6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将全部投入使用;2011年新建42个农家书屋,基本保证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图书阅览室;送电影下乡村活动定期常态化开展;增加乡村文艺演出场次;推进农村健身设施建设……多种多样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活动让农村的文化生活发生了不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