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遍接受“幼儿园”是小学的过渡期,是学习中的里程碑。大多数家长哪怕和孩子一样,因为分别偷偷擦眼泪,也非要把孩子留在学校。殊不知,我们以为对孩子的好,其实过于片面。

  离开父母后的孩子,并不能安心学习。他们忍受寂寞、恐慌,在陌生的房间里嚎啕大哭。遇到没有耐心的幼教,恐怕还会留下心理阴影。

  幼儿园这一存在,向来惹人非议。说它有用,可它却几乎没教授任何东西;说它没用,但却是大众普遍承认的存在。

  在我们疑惑的时候,一位幼儿园教师的提醒:“孩子上幼儿园,我是拒绝的!”原因很现实。

  这位幼儿园老师,今年43 岁,算得上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可偏偏这样的人,带给了我们鲜为人知的一面。

  孩子猛地离开家人,肯定不愿意。家长又是哄骗又是威胁,即使孩子来到幼儿园,也很难安定下来。因为恐慌、生气心理,孩子会误以为父母抛弃了自己,对父母产生阴影。

  健忘的孩子还好说,可如果孩子记住,那肯定就是一辈子的阴影了。而且,幼儿园封闭约束的环境,孩子又多,老师却只有那么几个。老师手忙脚乱,忘了那个,错了那个,吃苦的还是孩子。

  幼儿园最被大众承认的一点是:作为启蒙教育,以及正式上学的过渡。但在这位老师看来,孩子做到的东西很少。日常生活中,孩子就是在学习日常行为,并不得不培养独立能力。

  可上了幼儿园的学生,在升小学时仍然会害怕,过渡作用不大。独立、自信,甚至还没有,被父母在家疼爱的孩子更有能力。这种奇怪的现象,不得不让这位幼儿园教师发出质疑和提醒。

  说起幼儿园,就想起龙应台《目送》中母亲送华安上幼儿园,以及送他出国逐渐生疏的过程。本来怯怯的华安,上幼儿园之前哭的不行。之后,却开始淡定给予母亲背影。

  这让我们反思:孩子与父母,不可避免的在相互疏远。为什么,不在小时候多陪陪孩子呢?

  叶圣陶就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信任、最依赖的同伴。

  霍思燕和杜江的孩子就没有去幼儿园,而他表现的情商却不亚于上幼儿园的孩子。爱迪生童年成绩严重不行,三毛幼时严重偏科被老师羞辱,他们的家长选择的,是用家庭的温暖,为他们照亮知识的荒野。

  说到最后,父母可能还在迷惑,到底该不该送孩子去幼儿园?这就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如果孩子实在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可以考虑在家慢慢陪伴。但前提肯定是,父母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如果不能,反而是耽误孩子的一生。

  最好的教育,永远都是灵活的。幼儿园也有非常合格的老师和校风。主要是家长的抉择,以及对孩子特点的了解程度。

  不论如何,在家、在幼儿园都好,希望宝贝的三年,不会是荒废过去。从牙牙学语的你,到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爱哭、胆小的你,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我知道你们在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