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是香港回归20年来,第一位女特首。作为妻子,她和丈夫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为两个儿子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作为母亲,她把两个儿子都培养进了剑桥!她朴素的育儿观只有8个字——

  她家庭幸福,还把两个儿子都送进了剑桥大学。她教育孩子的历程、家庭观及她的教育理念,带给人很多启发。

  她坦言:“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我是亲自照顾他们的。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尤其他们年纪小的时候,他要见到妈妈,他要知道妈妈是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我现在很欣慰,我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大了,分别23岁、26岁,但是他们跟我是很亲近的。”

  她任社会福利署长时,有很多慈善晚会、筹款活动,她一概推了,为的就是每晚与家人一起吃晚饭,多点时间与他们相处。

  林郑月娥祖籍宁波,1957年出生于香港。全家人生活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是内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

  林郑月娥曾说,自己的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操持着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祖母、外祖母、父亲相继中风,也是母亲负责照料,任劳任怨。母亲指引着林郑月娥,林郑月娥又将这份爱传承,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出身寒门,她更懂得底层的艰辛;勤奋苦读,热心公益,教会她不畏惧、不退缩,同时又满怀同情心。在林郑月娥的密友眼中,她“为人高尚、有同理心、友善、体恤别人、而且风趣”,而这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

  林郑月娥向来予人职场女强人印象,但谈及丈夫及两个儿子,却瞬间有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感觉,她更笑言要为自己平反,自己不是怪兽家长,没有强迫孩子要做医生律师或学才艺。她认为,父母最重要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照顾及空间。

  为了当时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的长子节思,她决定一家往英国生活,于是向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原因包括学习香港没有的学科,“他们想读俄罗斯文、古希腊文,作为家长我随便他们学。”

  她对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宽松,从来不会要求孩子要学什么或修读什么科系,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也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两个儿子都毕业于知名学府剑桥大学。

  “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满足感的环境,他们自己会学,尤其是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比如年幼时,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时间是必不可少。所以我从来不请海外佣工,这样会让自己有“纪律”,准时下班照顾两个儿子。

  到子女稍微年长时,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训他们。现在的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所以子女长大之后,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们相处,学会放手让子女去经历。

  林郑月娥笑言,当初孩子们说要出外闯时自己都会担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让他们开拓眼界。她更认为,父母过分关心会造成无形压力,现时互联网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心不会阻碍沟通。

  她说,要达至家庭共融,重点就在于“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从子女的角度了解他们,子女不但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会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