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大家都熟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国内上的学,标准的我们中国培养人的人才。清华毕业后,她写了一封自荐信:我觉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仅凭这一封信,她就获得到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学习的机会,硕博连读。

  博士毕业后,颜宁没有像其他留学生那样选择留在国外,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老师。在清华大学的几年,她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内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被权威杂志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

  谁知道,2017年,颜宁从清华辞职,又回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至于颜宁为何出走,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都被颜宁否认了。

  后来,仅仅两年后,也就是2019年,颜宁在美国就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接着也是一路高歌,成就越来越突出。

  无论是《细胞》还是《PANS》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代表的是学术上的成就和权威。今年8月,又获大奖。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她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2017年,颜宁辞去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到美国仅仅三年,去年8月,女科学家组织公布了2020年度的荣誉会员奖(共包括三个奖项),将其中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授予了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以表彰她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很多人一说起颜宁,就是不爱国,或者拿钱学森举例,以证明颜宁更没有家国情怀。实际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人家就不回来你能怎么样?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与美国比,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为什么人才都往美国跑呢?

  1、论待遇,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强大,难道还养不起几个科学家吗?我们给最好的待遇了吗?

  3、论学术腐败,我们的科学家研究成果究竟能不能归自己所有,领导爱分一杯羹吗?

  比如颜宁在国内没评上院士,为什么到美国就评上了呢?是因为我们对院士的要求更高吗?

  想要留住从国内重点大学出来的拔尖人才,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待遇水平,让这一批人能够享受更好的待遇,不让他们为吃穿的问题发愁。

  有些青年科学家在美国工作,年薪百万起步,因此他们也很满足自己能够在美国所享受到的工作待遇条件,自然不会选择回国发展。因此只有提高国内对于科学家以及各类领域拔尖人才的待遇水平,或许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回国发展,同样也能避免人才流失的问题。

  科研环境以及学术研究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核心因素,只有不断改善科研环境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给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研究设备,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他们才会愿意留下来。

  没有人不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不想给自己争取到荣誉,对于青年科学家来说,他们也希望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获得认可,希望自己能够凭借着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相关的荣誉。

  因此先要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就应该要及时给一些在科研领域取得成果的人,一些表彰,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让他们知道原来自己是被重视的,而不是忽视的。

  现在,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候,要想赢得未来国际上的竞争,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发展基础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只有顶级科技人才,才能担负起从源头上赶超国外科技的重任,并且逐步取得领先优势。

  不过说到底,还是我们得数理化人才太过于稀少,中国目前拥有的顶尖数理化者不足世界的1%。所以才会有杨振宁所说的千辛万苦造出来,却没人会用,不过是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好在最近几年,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教育层面开始有所改善,教育部加大了小学初中对物理化学的比重。在央视《第一时间》节目中,就提到了对于培养孩子理科思维的重要性,还推荐了一本特别适合孩子的启蒙教育书籍《这就是物理》。这套书目前也被清华附小列为“课外必读书目”。

  《这就是物理》这套图书,非常适合13岁以下的孩子观看,因为这套书从头到尾看不到一个物理公式,采用的是漫画的形式,却可以把初中、高中85%的物理知识点都归纳进去,让孩子在视觉上了解物理的规律和变化,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还能把知识学到。

  孩子并不是不喜欢物理,而是缺乏对这方面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慢慢开发理科思维,主动去了解学习。

  孩子们抵触的不是知识,而是枯燥的课本,这套书用漫画包装科学,锻炼孩子的科学思维,与其让孩子迷恋动画片、游戏,还不如给孩子一套好看的物理启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