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烦恼》是古典文学教授黄晓丹写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书中探讨的是家长如何支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其中最触动我的,不是诗意的文笔,而是黄晓丹丰富的知识储备,她总能从中找到适合儿童的审美角度,为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具象的路径。

  传统文化的教育之美,在于对诗词意境的体悟。作者看到挂历上有一句诗“远寻红树宿,深向白云啼”,而她又恰好读过《袁氏传》。故事中的袁氏原本是一只猴子,化成人形变成了读书人的妻子,夫妻俩在坐船赴任中听到了一群猴子发出悲哀的叫声。袁氏内心大受触动,放弃了人间的生活,变回猴子去追寻自由。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故事,才理解这只猴子是为了追寻自由,才不惜万里去寻一棵红树、到白云深处啼叫。此时诗歌与故事的联结,在儿童的心里会碰撞出一个具象的画面,身临其境般体悟诗词中洋溢的情感。

  传统文化的教育之美,还在于对负面情绪的转化。儿童通常能在诗词歌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一次秋游中因为觉得被老师忽略而感到失落,她看着远处水天相交处的小岛,想起姜夔的词:“燕雀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词中描绘了一个人在湖边发呆,燕子、大雁、黄昏的雨都按部就班地来了又去,只有自己被落下了。作者在那一瞬间和词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儿童沉浸在诗词中,就像为自己建造了一所秘密花园,将悲哀的情绪转化成诗歌中一个具象的审美形式。

  传统文化的教育之美,更在于对世界诗意化的诠释。书中讲,有个人得到了一颗珠子,一个外国人看到后,愿意以全部财产来换这颗珠子。他了解到对方高价购买的原因是这颗珠子曾经是国宝,放在水里能将浑浊的水变清。最终,这个人将这颗珠子卖给了外国人。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接受具有不确定性、变动的世界。正是浸润在这种对世界诗意化的诠释中,才让儿童在阅读中培养出中国式的诗化审美。

  正如书中所说,“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家长让孩子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美中,就是让孩子在花园中挖掘宝石,帮助孩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