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歌手因抑郁症去世的消息传来,让人惋惜悲伤之余,也对抑郁症以及抑郁症患者多了几分好奇与关注。

  人们感到震惊困惑的一点还在于,一个如此阳光、时尚,充满正能量的巨星,怎么就得抑郁症了?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3.5亿人受到抑郁症困扰,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为18%。

  世界卫生组织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心理问题在全世界导致了12%的疾病,其中46%的疾病与抑郁症直接相关。

  在我国,目前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而且疾病负担居首的情绪障碍,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其“魔爪”已伸向青少年儿童。

  而且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遭受抑郁症的打击,一旦发生,将严重损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如今的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一代,他们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拼搏斗志。然而我们同样无法忽视的是,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从未有过的压力。

  美国心理学博士B.珍妮特·希布斯和医学博士安东尼·罗斯坦在《高压年代》中提到的大学生的故事能够让我们了解更多现实。

  一项大型调查揭开了大学校园问题的冰山一角: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自述在上一学年经历过严重的焦虑;1/3的大学生认为抑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些数字还算少的;感觉“绝望”“被压垮”的只会更多。

  然而出现这些状况的学生中,只有1/4做了咨询,而且即使在这一部分进行了咨询的学生中,也有很多过早地放弃了治疗。

  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过度压力。焦虑与抑郁等表现与他们面临的压力有紧密的关系。

  当我们去了解这些压力的来源时,我们也许会感到无奈,会沉默不语。学生们以不断地奋斗来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承受了非常真实的压力。

  他们的压力来自全天候唾手可得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攀比标尺——有社交上的,有学习上的。

  平均绩点分、梦想的大学、奖学金,名企暑期实习岗位,以及毕业后的起薪,都是意义和使命的虚幻答代品。

  年轻人的大脑已经在疲于应付各种成长任务,各种不确定性,包括但不限于建立自我身份、发展友谊、尝试亲密关系、孵化未来的事业……加上当代的各种压力,可能就超载了。

  当大学生走入社会,他们同样会面临类似的压力,感受到无助与无趣。无尽的“内卷”与过度的“完美主义”消耗了人们大量的精力。

  人们普遍面对着两种现实困境:一种是在生计与“内卷”中眼睁睁看着意义消逝,另一种则是试图在个体生活中找到意义,却充满疲惫、无力与迷茫。

  当我们深入地去分析大学生的压力来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情绪压力以及家庭亲子关系带来的压力是主要的两方面。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焦虑或者是情绪低落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患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

  对于家长和学生本人来讲,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够区分正常的情绪波动与心理疾病的区别,并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而家庭亲子关系中带来的各种压力很容易让人忽视。人们都能够意识到的是糟糕的亲子关系,比如有暴力,或者冷漠忽视行为的关系中,会给孩子带来非常深远沉重的伤害。

  然而更普遍的情况是,当家长不断的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时候,以及当家长有意无意地告诉孩子“自己为孩子付出了所有”的时候,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

  现代家长背着沉重的养育负担: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交、漫长而昂贵的教育,押上一切只为搏一个未来的成功,还要为孩子遇挫回家准备好后方堡垒。

  家长如此负责,无微不至的态度,当然是值得我们称赞的!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很可能会无意识的把自己的压力传递给孩子。

  我们都知道,不仅学生要在包括学业之内的各方面进行竞争,家长之间也在无意识地“攀比”。

  当孩子发现家长已经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他们就会更加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自己的普通。在校园里,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把一次考试的失败看做自己人生的失败,进而陷入情绪的低谷。

  有些家长出于“为孩子好”的初衷,对孩子的人生大包大揽,试图帮孩子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他们忽视了让孩子独立自主生活的重要性,让孩子在面临人生的风雨时无法勇敢面对。

  对于家长来讲,千万不要忘了,通往幸福成功人生的路径多种多样,不止一条。如果家长懂得将自己的焦虑与孩子的个人选择脱钩,就能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和幸福指数。

  《高压年代》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支持家长培养子女在大学及以后的生活中必备的社交、情络、生活自理能力。

  我毫不怀疑的一点是,当今的大学生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的栋梁,能够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只是在当下,他们面临着高度压力,需要个人的觉知与行动,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的理解与帮助。

  辨别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给同情和宽容打下基础,以面对每个人都不免遭遇的错误和失败;

  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提升应对技能,三思而后行而非冲动行事,面对别人的极力怂恿也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们承认并面对自己的孤独、抑郁这些不良情绪。要让他们认识到,掩饰精神上的痛苦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压制了求治的动力,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相关现象的蔓延,如饮酒、饮食失调等。

  两位作者拥有共计60年的临床实践,针对大学生以及其家长面对的各种问题,提出了非常多实用有效的建议与方法。

  比如挽救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卡森的,就有很多情绪管理技巧的加持。与家人朋友感情牢固、有求助的意愿,也都是让他走下天台、拨出电话的原因。

  他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困难时求助所需要的非认知技巧。他的父母总是表扬他的努力而不是结果:他们也总是默默地关注和支持他的兴趣爱好。

  不管我们是作为学生,要面临无数未知的挑战,还是作为担忧自己孩子的家长,我们都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万物皆有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确实处于一个高压年代,心理健康问题正在侵装青少年群体,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如何在青春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未雨绸缪,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建设?如何去面对各种具体的困难?

  两位心理学家在《高压年代》一书中给出的指导与建议,能够解答我们诸多的困惑,也能够带给我们面临未来的勇气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