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公布: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9.8%。这么多的老人,冬春寒冷季节,如何力争少生病,不生大病,生病后康复快,从而健康过好每一天?

  有人认为,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是老年人健康的一道“坎”,既可热死人,也可冷死人,因此无需对寒冷天气特别对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预防传染病角度讲,夏秋季主要是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是“病从口入”,管住嘴就可减少病原体入侵,而管住嘴相对好管些。冬春季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是呼吸道,虽然戴口罩可起到防病作用,但在空气流动差、人口集聚的地方就难以管理了。特别是人口流动大,家人聚居时间长的春节又正好在寒冷的冬春季。防病的难度,相对于“管住嘴”必然大得多。从人体对冷热的适应力讲,炎热天气穿件汗衫即可,寒冷天气防寒衣穿少了患病,穿多了走路都困难,更难以坚持锻炼。活动少,锻炼少,抗病能力亦随之降低。从时间段讲,过热天,身体受酷暑的煎熬,体质会差些。带着“差”的体质进入寒冷季节岂不是“雪上加霜”!从热天进入冷天,年龄至少又长大了半岁。年龄越大,身体老化退化越大,抗病能力越小。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寒冷的冬春季相对于炎热的夏秋季更是老人健康的最大“坎”,必须特别重视。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致病的六大因素,其中风寒之邪居前两位。因此有“百病从寒起”之说。由于寒冷季节是呼吸道病高发季节,也是身体原有的基础病复发和变重的危险期。既要注意全身防寒,更要注意颈、脚和背等要害部位不受冻。

  颈部充满血管,是保证大脑血液和氧气输送的生命通道。在颈部保暖的前提下,大脑才能获取充足的血液、氧气和营养,维持大脑乃至人体正常的功能。冬季稍不注意就会让寒邪之气侵颈部。颈部受到风寒刺激,肌肉血管容易痉挛,严重者可致大脑的血液供应困难,血液和氧气不能及时供给,让人昏迷。为保持颈部的暖和,可戴上自己喜欢的围巾,既能使颈部免受风寒的侵袭,又增添美观。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心离心脏最远,足部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差,而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又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足部着了凉,反射性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的收缩,导致抗病能力降低,潜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虚而入,引起多种病症。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注意多活动脚部,如参加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晚间临睡前以热水烫脚,搓脚心涌泉穴,以保持末梢血液循环良好。对有冻伤史者,可用葱须加花椒的热水洗烫脚。

  中医学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好像“篱笆”一样,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当风寒外邪侵入人体时,足太阳经往往首当其冲。所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直达与背部腧穴相关的脏腑和组织器官,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因此暖背尤为重要。背部保暖的方法很简单,加穿一件贴身的棉(或鸭绒,或皮毛)背心就行,睡觉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如果因一时热致背部出汗,要及时擦拭,或者换内衣。

  第一,起床要慢。清晨,人体血管应变力最差,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高峰时段,老人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起床后最好喝杯温开水,有利于稀释血液。

  第二,饮食有节。冬季天气冷,老人可多吃一些肉类和高热能食品,以适当补充热量。如果老人体质较好,只要注意日常生活调节即可。

  第三,起居有常。入冬后,昼短夜长,老人要适应变化,调节作息时间。睡眠充足且要定时,要“早睡晚起”。

  第四,家里放盆水。冬季,人们为了御寒而将门、窗紧闭起来,再加上空调、暖气等取暖设施的使用,致使室内的空气干燥、污浊,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老人本身抵抗力较弱,对冬季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长期处于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因此,在控制室内温度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暖气旁边放一盆清水,使室内空气保持一定的湿度。

  第五,重点预防6种高发疾病,一是呼吸道病,冬春季传染性疾病,如流感、“新冠”等。主要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染者。例如戴口罩,勤洗手,居室勤通风换气,尽量少去人流聚集的地方,冷水洗脸,热水洗脚,接种疫苗等。同时,预防呼吸道非传染性疾病,如感冒、哮喘、慢阻肺,以及原有基础病复发或转为重症。二是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发作冬天常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应重视防寒保暖,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遵医嘱选用降压、降脂等药物,谨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三是中风。老年人血管弹性本来就差,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的异常波动,易引发中风。要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尤其是不稳定的高血压、活动性冠心病,还有糖尿病等。密切关注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四是跌倒。气温低、加上老人反应慢,容易滑倒。老人跌倒易伤及骨骼和内脏,治疗恢复需要很长时间,造成身心痛苦。出门时须有人陪同,要穿防滑鞋;用拐杖的老人,确认拐杖的安全性。五是冻伤。鼻子、耳朵、脸颊、下巴、手指和脚趾都是容易冻伤的部位,平时注意保暖。患有心脏病及其他循环系统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六是一氧化碳中毒。在家取暖时不能紧关门窗,要定时通风;睡觉前一定要把煤炉子熄灭;定期检查煤气用品的开关,防止煤气泄漏。

  老年人过冬,除晚上和大风降温天气外,不要终日足不出户,在家取暖。每当艳阳高照的无风天气,应尽量多到室外活动,以提高老人的体质和耐寒能力。

  有的老人,担心尿多会影响休息和睡眠,便有意控制饮水,连粥和汤也不敢喝。殊不知,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多数老人机体内的水分均比青年人约少30%,若再终日不敢饮水,就会呈现相对脱水状态,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再加上寒冷刺激,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容易诱发脑血栓形成及心绞痛。因此,老年人在饭前、睡前及起床后,应主动适量地多饮水。

  冬天凌晨的空气不新鲜,多雾,雾中有害物通常比正常大气高出几十倍。冬季的冷空气对呼吸道也会产生不良刺激,诱发和加重呼吸道疾病。所以,老人应避免清晨6-9时,外出锻炼,最好在日出之后,或改在下午进行,这样有利于避寒就温,维护机体阳气。

  许多人认为“饮酒能御寒”,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酒本身产热并不多,饮酒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因而感到燥热,但这只是暂时的。随着皮肤散热的增多和加快,反而消耗了体内蕴藏的热能,发热过后,体温会很快降低,畏寒的感觉会相继产生,并容易引起头痛、感冒和冻伤。

  不可急于酒后洗澡。洗澡时门窗紧闭,氧气稀少,用力搓洗更会加重心肌耗氧量,因而最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再者,由于酒后往往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浴室地面又滑,极容易引起摔倒,造成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特别是提高免疫力,发挥“内因”在防寒防病中作用。

  提高免疫力是人体抗病的“内因”。一个免疫力强的人在同等条件下比免疫力低的人可以少生病,不生大病,即便病了康复也快些。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可通过“吃”、锻炼、“静”和“乐”以及生活习惯中提高。比如“吃”,我们知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合理膳食。合理膳食就是在“吃”的时候,一要食物多样化,二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蔬菜水果和水等。(郑赞朴 许金文)

  冬春寒冷季节,如何力争少生病,不生大病,生病后康复快,从而健康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