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惭愧,我对于“年纪增长”这件事,并没有太多清醒的意识。驰骋世界多年后,我突然感到害怕与疲惫,变得非常不安,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而接下来会怎样,我一无所知。这种不确定让我更加不安。

  成为母亲后,惶惑依旧。我努力适应新生活,重新认识孩子,观察、了解、交流,尽管我已读过许多育儿书籍,但仍手足无措。

  他两岁半时,问我:“什么是时间?”我回答,时间是我们经历的一切,从快乐的游戏到天色渐暗,再到新的一天开始,我会老一点,你会长大一些。他听后说:“我不要你老。”不久,他又问起“死了是什么?”我告诉他,那是生命的终结,他立刻就明白了。

  他常冒出大人们没琢磨过的小问题,奇怪、烦躁、哭泣、害怕,却表达不清原因。我想让他明白,就算不清楚情绪的来源,它们都是正常的,发泄完,挺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样的体验和试探,发生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只是,在孩子最初的日子里,没有扶助、指导、宽慰,会非常难、非常忧闷、非常孤独。我愿意陪他走过阳光与黑暗,寻找某种记录,映证我的思考和期待。

  接触林紫的文本前,我认为家教书是高功能性、大量案例、理论研究的总结,记不住,且不是我的日常兴趣或力量来源。

  《爱孩子如花在野》很动人,不长,七章,语言有个人风格。我更愿把它看作回忆录,打动我的是作者对外公外婆和妈妈养育陪伴的深情回忆,和与女儿相处的温馨记录。从上一代到下一代,智慧、关爱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播。

  书中多处体现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不是物质堆砌或直升机式操心,而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感染孩子,让孩子参照、体悟、发现世界的美与奇妙。

  长辈们已故,作者一次次回忆他们,也是回忆、怀念、珍视当初接纳这些暖意和智慧的自己。

  作为家教书,它也有实用部分,如“系统养育”——宇宙天地万物是大系统,孩子、家长、你我,皆为其一环。看待养育问题,需放入大系统思考、改善。

  “七不责”也让人印象深刻,如“对众不责”“愧悔不责”等,既解释又提出解决办法。许多父母都犯了这七个不责之忌,如“愧悔不责”,为何孩子认错后仍不依不饶?很多时候,父母是在借责备发泄积压的情绪。

  林紫不避讳禅意,这种东方智慧滋养了生活观、人生观、宇宙观。书中记录了她走访日本寺院的经历,提到“一期一会”。家长和孩子是一期一会,应看到如其所是的自我,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一期一会,世当珍惜。

  禅意改变了我们思考育儿焦虑等“问题”的方式:每个问题的出现都是契机,有其功能和意义。所有困难和挑战都与能力相匹配,能力越强,挑战越大。

  书中引用丰子恺的话:“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压抑,终有抬头的日子。”遵循自己的规律去成长、发展,长成我们本来的样子。

  励志也是本书的“功能”之一,与以往看过的家教书非常不一样,是美的、春风化雨的、授人以渔的。

  我们易受原生家庭影响。林紫的智慧和沉静,是世代传承的气质。拥有这样的原生家庭,真好。

  我的童年记忆始于三岁前,但最原初的一段模糊了。我依然记得母亲给我穿新裙子、带我去摘小雏菊、在炎夏晚上给我打扇讲西游记故事……但渐渐,她从我的生活里淡出,变得暴躁,用最难听的话语骂我。仿佛从我童年的某一个时段开始,一个年轻妈妈对孩子的热情就被按下了暂停键。

  青春期,乃至二字头、三字头年纪时,我有时会悲伤和怨恨,想为什么妈妈不能和别人的妈妈一样正常、和气、慈爱?是不是因为外公外婆也这样对她,以至于她也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我的某项行为让她困惑生气,而又不知道如何沟通,于是发脾气或疏离?

  我想,妈妈也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会经历难与闷,没有上一辈用温和智慧的方式引领她,于是她不安、郁闷,在“错误”对待我后又意识到错误,更加不知所措。

  多数时候,我是沉默的、不自信的,鲜明地意识到自己的许多“缺憾”,不敢坦然、优雅地迎向生活。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感受的爱不够多?还是没有更主动去发现“爱”?即便我不曾拥有更完整、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我就不能成长为更完整、更健康的人吗?

  《爱孩子如花在野》回到每个人的本原和内心,通过探讨教养问题、生活问题,回到我们自身。书中提到,探讨原生家庭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来龙”,而不是归罪于它;如何构建自己的“去脉”,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能否活出创造性的自己。

  原生家庭不等于原罪家庭。我们的创造性自我,可以改变和决定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而不是永远被动无助地活在创伤和阴影中。

  所以,我是好的,应该爱自己,坚持爱孩子、爱妈妈,爱每一个我能触达的善良的人。应该珍惜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自己的小家,这些与我有关的“家”们。在“家”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互为队友,彼此成全,共渡人生难关。

  回到系统人格、万物互联的理论,“家”的缔结可以跨越血缘和契约,珍视有情意联结的关系,发散心意,找到力量。看到最原初的自己,包容、陪伴、存在。(慧木)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