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先进的教育

  从2010到2021学前教育发展可谓是经历了非常辉煌的十年,如今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到底面临着一些怎样的形式,我们又出台了怎样的政策,这些政策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未来蓝图,每一个园所如何真正从现在的状态走向一个高质量的发展状态。

  本期专题报道聚焦“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事业发展动态”其内容来源于2023年11月17日“第八届西部幼教论坛”,王海英教授做题为《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护航——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事业发展动态》主旨报告,现将部分知识点整理分享如下,与各位幼教同仁共学。

  这几年,生育率下降应该大家都能明显感受,而且我们看得见中国在世界版图中自身人口变化的趋势,是在走一个相对下行的人口的压力的状态。

  放到一个世界的格局中来看,中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现在在1.3左右;再从全国七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变化趋势,可以明显看到0—14岁人口变化的速度。

  “未来十年我国幼儿园入园人数预测”发现,从2021到2025,这5年期间,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压力山大”的状态,按照这样一组数据的描述,幼儿园现在正在经历人数剧烈下滑的过程。

  低生育率会带来直接影响,即0—6岁婴幼儿减少,间接带动15—59岁纳税人口减少及60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

  以上变化,对学前教育高质量而言也会带来冲击,比如办园结构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再加上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硬约束,特别班级规模的不断减小,以及现在各个地方教师队伍的职业吸引力减少。

  人口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一个问题,它可能也是“机遇”,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进行这样一个低生育率背景下的政策的设计。

  从宏观战略转型上讲,当我们出生率人口减少也意味着我们学前教育本身的服务人口在减少,那是否有可能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毕竟迈向高质量时代下,怎样把普惠性民办园变成从有质量的状态变成高质量的状态,需要更多基本的公共服务制度来保障。

  从微观上的转型,我们可以从更多结构性的要素、过程性的要素、结果性的要素去考量它。《道德经》提及“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就是说现在的这种风险,是可以化危机为机遇的。到底能不能“化危为机”,也就是在危机中遇到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考验咱们中国所有园长及政策设计者的智慧。

  现在,我们的大框架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发展,其中涉及两个比较重大的文件,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个是《“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来说,这是我国2021到2025规划的重要内容,这五年对中国的发展特别重要,这是中国的转折点。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需要了解整个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它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学前教育放到一个大的格局和视野中来看。

  其实在十四五规划中第四十三章,有谈及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及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它的重心和目标是在学前教育上更提出要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

  在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颁布了学前人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文件总体要求中提及最多的就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在主要目标里我们看到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从原来80%提升到了8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同时还特别强调进一步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科学幼小衔接,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升。所以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它的重心一个是原来数量的指标达成,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质量的要求。

  所以学前教育重要任务,即是面向质量如何提升,强调了深化幼儿园的教育改革,推进学前教育的教研改革,健全幼儿园的保教评估体系。

  其中给到政策措施中特别强调做好科学幼小衔接,在原则中更是强调双向衔接和系统推进。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就指出了入学准备教育要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但这个三年的全过程并不意味着三年水平递进的过程,它其实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有不同的任务的重点。

  比如在小班身心发展是一个重点,到了大班下学期关键素质是重点。那么小班身心素质就包括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三个方面;大班下学期关注的关键素质就是孩子的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这些关键能力。

  在两个附件中还特别强调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还要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在双向的意义上去衔接,即幼儿园既要做好身心准备,又要去张望身心适应,小学既要去做好生活适应又要关注生活准备。所以这准备之间是不能够割裂开的,但目前很多园所,很多小学并未真正的做好双向衔接。真正的双向衔接强调的是人的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是强调生命全程,所以不能人为割裂开。

  看2022年的义务教育的新课标,在新课标的语文、数学、科学中,其实还是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极大的改革导向,那么这个改革导向,其实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也要很好的去落实,比方说素养导向,比方说跨学科融合,比方说学科内容的结构化设计等等。以上这些,虽然幼儿园在综合主题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是关注的,但是我们关注的还不够。

  同时我们看到《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提出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是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因此学校要更多地适应儿童,而不是只是让儿童适应学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转型。

  在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通知和附件指标,其中“A3教育过程”指标是最具有时代性的,因为它强调了教育过程、而且强调了过程质量,并且指出重视师幼互动的过程,所以A3是一级指标中挑战性强,难度系数最大的。

  此评估指南是真正意义上的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因为它既看到了教育的力量,还突出了保育的重要性,其指标“A2保育与安全”,指向保育的质量提升的问题,强调孩子走向自主生活,要学会生活。

  想要真正落地这个评估指南所有指标,需要幼儿园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让所有的指标能够贯通,而不是看到了某个指标就提升这个指标,其中一级、二级指标都是在一个系统中来实现的,它们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回应型关系,因此我们要把所有的指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评估指南提出三种不同的评估方式,且这三种评估方式都带有一种转型的特点,用更多过程评估的思想去换原来的结果导向;用自我评估原则替换原来第三方评估;用班级观察方式替换原来“走马观花”。

  其实幼儿园进行质量评估的时候,一定要从班级的观察着手,而班级观察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必须是连续半天的,第二必须是自然情景中,第三是不间断的连续的。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更好的做好自我评估,那自我评估后幼儿园就可以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并且不仅要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还要进行集体诊断,即通过班级观察,做出园所的总体班级的保育教育水平。

  因此,幼儿园需要对标这48个评估要点,看到园所的弱和强在哪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过程评估,过程评估最重要的就是八个字“努力程度、改进过程”,意味着它不想看到你是谁,而是想看到你变成谁的,所以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变化的过程及变化的方向。

  整体逻辑应该是班级观察开始着手,然后经过自我评估来到达过程评估,再进行下一轮的班级观察,既幼儿园需要建立园所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可通过学期为单位的总体性自我评估;常态化的教师自我反思;常态化的儿童会议;常态化的班级间相互性半日观察;常态化教研。

  评估指南是判断一所幼儿园教育教育的总体水平的风向标,幼儿园落地的过程逻辑就是从“化简为繁到化繁为简”,化简为繁就是我们要去了解指南的所有框架体系,考察要点,观测点,且对所有观测点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迈向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我们也有一些机遇,它需要整个系统性的工程来,从家庭、从园所,从社区中不断地去助力我们怎样能够通过政府强力推进,通过机构的观念认同,再通过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共同努力,共同走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时代。

  本文内容整理于2023年11月17日“第八届西部幼教论坛”,王海英教授做题为《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护航——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事业发展动态》主旨报告,感谢王海英教授的精彩分享。此文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传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