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朋友,有的给孩子报了5门课程,每天上2小时;有的报了长达半个月的乐器集训;还有的索性直接放在日托班,早8点到傍晚6点都在机构里学习。

  问起背后的原因,他们纷纷说:暑假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花点钱没关系,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很好。

  现在市面上兴趣班复杂多样,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并不多,有很多兴趣班都是父母在交智商税,看似是为孩子好,浪费钱不说,还吃力不讨好。

  很多家长也是踩了无数坑后,才发现:琳琅满目的兴趣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如果报了以下三种吃力不讨好的兴趣班,不但不会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磨灭兴趣,让孩子感觉疲累和压抑。

  武汉有一位妈妈,5年内花了12万给儿子报了17个培训班。每晚都要九点才能回家,每周只能休息半天。

  在超前教育下,儿子堪称“神童”:5岁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小托福考试还得了全国前三名。

  早在40年前,德国政府就做过一个对比实验:50所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另外50所专注传授学科知识。

  结果显示,超前教育的孩子确实有学习优势,却最多维持到小学四年级,在情感和社交上更是比不上同龄学生。

  过度给孩子喂养超越年龄的知识,不但会增加他们的压力,还会打击学习信心,磨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什么时段做什么事情,才能让孩子吸收生命的养分,从一颗小树苗长成苍天大树。

  上了八年,丢丢也没学出什么名堂来。外婆让她随便表演些什么,她两手一摊,无奈地说“不会”。

  不少父母觉得,学艺术是一件好事,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气质,于是一头扎进艺术班的漩涡中。

  殊不知,如果孩子没天赋、不喜欢,在不适合的领域苦苦挣扎,只会引起他们对艺术本身的厌倦和反感。

  孩子喜不喜欢?有没有天赋?家长有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支撑孩子读下去?

  几年前,“量子波动速读法”风靡家长圈。培训机构声称,只要以足够快的速度去翻越书本,就能记住书的内容。

  “5分钟就可以看完一本10万字的书籍,并能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闭着眼也能和书发生感应。”

  不少家长却相信了这荒唐的理论,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动下交了钱,最后发现是一场骗局。

  “十天出一个天才画家”“半个月流利开口讲英语”等夸大宣传的传单更是明目张胆地递到家长的手中。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学习从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真正的成功,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它是孩子技能学习、探索自我、发现潜能的窗口,更是培养兴趣、激发创造力与热情的平台。

  如果真的有需求给孩子报兴趣班,不妨考量四个维度,选好兴趣班,助力孩子的成长。

  在年糕还小的时候,她给孩子报了戏曲和街舞。没想到年糕一点也不喜欢,还导致精神压力特别大。

  她发现年糕喜欢运动,还挺有天赋的,于是转报他喜欢的足球、网球等体育活动,年糕学起来果然如鱼得水。

  为孩子选择兴趣班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综合考虑孩子的兴趣、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为孩子做出最优的选择。

  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兴趣班不仅会让孩子疲于奔命,还可能因为分散注意力而无法深入学习和掌握某项技能。

  在不影响休息和运动的前提下,精选一两个真正符合孩子兴趣和潜能的优质兴趣班,让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深度学习,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个新领域的兴趣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引导孩子理性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他们的兴趣班。

  花近10万,学了几年的芭蕾舞,跳起来像广播体操; 花3500学街舞,来来回回就几个动作,把亲妈都气哭了; 学了几年的小提琴,拉起来比噪音还难听; ……

  当兴趣班不再被赋予过高的期望和压力时,孩子才能够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班对于孩子应该是快乐、是礼物,是想到要去上课和练习就满心欢喜的期待,是孩子繁重学科学习间隙中的一抹亮色,是心灵与身体的温柔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