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2024年6月15日—16日,李志民先生将出席“2024职业(技工)教育发展论坛”,敬请期待

  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家长们心中的重要议题,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孩子未来的投资上,更在于受什么样的教育被视为是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象征。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和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日益凸显。教育焦虑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头难以挥去的阴影。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们似乎就被卷入了一场无声的竞赛,这场竞赛关乎孩子的未来,关乎家庭的希望,也关乎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和追求。

  家长的教育焦虑首先源于对子女未来成功的渴望。在许多家长眼中,优秀的学业成绩是通往名牌大学、优越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必经之路。这种观念深植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之中,且被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教育机构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强化。家长们担心,一旦孩子在教育的起跑线上落后,就意味着失去了与社会精英竞争的资格,从而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对教育资源不均的反映。由于改革开放前的穷国办大教育指导思想,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而今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成绩最好的教育。在“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驱使下,许多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一步都充满了竞争与选择。家长们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以争取孩子在每个学段都能够进入名校。而重点学校、名师辅导、特长培训……这些资源往往有限,而需求却无限。这种由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导致的竞争加剧了家长的不安和焦虑。

  家长的教育焦虑还体现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家长们面临着就业市场的不稳定和技术变革的冲击等带来的挑战。这些因素使得家长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好的教育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未来。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成果异常关注,希望通过教育来保障孩子的未来。他们害怕孩子在未来会因为缺乏某种技能或知识而被社会淘汰,这种对未来的担忧转化为对教育的过度关注和焦虑。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也是家长们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努力才能保持自己的位置,更不用说取得进步。家长们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竞争优势,以便在未来能够脱颖而出。

  家长的教育焦虑也与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有关。在现代社会,家长的身份往往与孩子的教育成就紧密相连。孩子的成功被视为家长能力的体现,而孩子的失败则可能被视为家长的失职。这种压力使得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变得异常敏感和焦虑,他们害怕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社会形象和自尊心。

  面对这样的教育焦虑,家长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首要的是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应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应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思辨性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其次,家长们不要硬性规定孩子所谓“成功人生”的发展路径,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家长们需要建立正确的成功观,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学历和职业成就,而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家长的教育焦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教育观念、资源分配、未来不确定性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长、教育机构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多元和包容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家长的教育焦虑才能得到根本的缓解,孩子们也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展现自己的独特光彩。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在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与担忧,社会各行各业内卷的背景下。缓解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在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都是现代国家为培养合格公民,为适龄儿童提供的最基本的教育产品,不具有选拔性地筛选或人才分流的功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的根本体现。作为一个纯粹的公民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必须人人平等,人民接受的教育安排、条件和内容都应当是无差别的。这不仅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各国都在坚守的一条底线。

  然而现实中,我国在很多地区,《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现象普遍存在。把本应公平分配的教育资源优先向重点学校倾斜,必然造成非重点学校和学生平等获取资源的机会被剥夺、被侵占,激化社会矛盾。资源的无序集中,必然出现资源浪费,导致学校、家长和学生过度竞争,并滋生腐败,危害社会和谐稳定。

  办重点学校本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权宜之计,现在却逐步演变成为一些人的特权思想。用国家财政的钱办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有违社会公平原则,也造成对家长和孩子心灵上的伤害。究其根本,是“学而优则仕”的农业社会教育思想作祟。人类早已进入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教育思想应该转变为适应大众化教育形态的普惠教育,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种劳动技能的需求,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核心更应该是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是人民按需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与均衡。

  当然,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不能无限扩大学校教育的范围,也不能任性推脱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教育的不如意不能只怪政府和学校。政府有义务投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费,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标准,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和老师有责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提高教育质量;家长有责任监管、督促和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要自觉、努力学习,对自己的未来和社会负责。

  家长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看待教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过分追求短期内的成绩和效果。认识到人生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学习成绩,而是多方面的努力和积累(知乎上介绍说:2013年一份调查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各地区近2000名高考状元,7成难觅职场踪迹。经商、从政非高考状元所长,职业发展不突出)。即使在学业上遇到挫折,也有其他途径和机会等待孩子去探索和挑战。家长们还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兴趣爱好,不应该强求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去发展。同时,家长们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成功”。

  家长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孩子的身心健康,包括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思辨性思维等方面同样重要。家长们可以通过陪伴孩子参与各种活动、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不仅能减轻孩子的压力,也能帮助家长更加全面地看待教育与成长。

  家长们还应该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会让家长们自己陷入焦虑之中。家长需要理解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兴趣,不应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无休止的比较。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鼓励他们追求个人最佳表现而非仅仅追求高分或名校。

  家长们可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情况。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家长们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增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家长、教师交流经验,寻求建议和支持。

  如果家长们的焦虑情绪难以缓解,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和建议。心理咨询师或教育专家可以为家长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教育焦虑问题。同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参加相关讲座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总之,缓解家长对教育的焦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家长们通过调整心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寻求专业支持和建议等方式,家长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教育焦虑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