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更像是一种教育无能的甩锅方式,把孩子的教育自主权“外包”给了辅导班。

  其实对于家长而言,单纯依靠补课就想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本就是逃避责任的选择。在这个不得不卷的育儿赛道里,孩子和父母同样痛苦,卷怕卷不过,躺又躺不平。

  来自河南大学的研究者,收集了河南某四线城市,五所公立学校,所有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在收集到的2274个样本中,单纯延长课外的数学补习时间,学生成绩并没有提高。令人意外的是,超负荷学习,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成绩降低。

  孩子的学习有自然规律,人为加速孩子的发展,只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得不偿失。

  以英语学习为例,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要大于拼命上补习班。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入学准备和最终的教育成就,至关重要。亲子指导干预,可以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早期语言环境。

  也就是说,如果爹妈自己在家里,也能经常和孩子用英语,聊一聊天气和晚餐,这可比每周去两个小时的英语补习班有用多了。

  最近风靡朋友圈的游学营,看似高大上,似乎参观一下名校的校园,孩子就跨入了精英的行列。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自己的孩子不去,那岂不是落后了。

  然而,大热天走马观花的游学,既费娃也费钱。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收费高达4980元的清华北大研学营,甚至连学校的大门都没进去,只是匆匆在校门口拍了张合照,就马不停蹄,带着孩子奔向了下一个打卡点。如此游学,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奇奇怪怪的教育现象背后,都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育儿焦虑。但是单纯焦虑转移,拼命鸡娃,其实副作用非常可怕。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一项荟萃分析指出,父母的参与,确实对子女的学业有着积极影响,但是家庭监督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最弱,反而是父母的期待和规划,对孩子的学业进步影响最强。

  虎妈式父母就是典型的威权式育儿。威权式育儿意味着,对孩子实施严格的教育标准,孩子需要时时刻刻满足父母的高期待和高要求,可以说是进阶版的鸡娃。

  严加看管,对提高成绩作用不大,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激增,糟糕的话,还会发展为抑郁倾向。

  比较这件事情,一旦开始就没有尽头。总在鸡娃的父母,或许应该思考一下,考虑到遗传的智力和继承的社会资源,如果孩子有投胎选择权的话,自己有没有竞争力呢?

  每个努力鸡娃的家长,最怕的都是,孩子输在起跑线。其实,一个残酷的真相是,起跑线早在出生时,就已经画好,出人头地,真的要靠拼爹。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单纯依靠个人努力,也很需要家庭背景的支撑。靠自己努力,获得的背景和资源,可能远远超过鸡娃带来的社会成就。

  从拼命鸡娃的家长们,最在意的升学来看,学校教育,并不能减弱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甚至还会延续家庭背景的不平等。

  有着阶层跃迁理想和阶层滑落焦虑的家长们,或许不知道,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子代的社会阶层,发生向上流动的概率越高。良好的家庭特征,和父母提供的充足物质、人文资源,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学业情绪,取得良好的学业成就。

  以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题目来看,录取更看重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有没有小语种特长、会不会一门乐器、能不能谈谈宇宙的起源,以及有没有海外志愿者的经历。

  但是,以小提琴教学的费用为例,如果要请国内顶尖音乐院校的老师授课,45分钟的课程,收费基本在千元以上,一周一次,花费不少;另外,国内研学营的进阶版,海外游学的费用也着实不低,去一趟香港或者新加坡,费用在3万元左右,普通工薪家庭肯定吃不消。

  老实说,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更像是一种有钱人才能参与的教育竞赛。以上这些,太难靠几节口语课和几套奥数题就能获得。

  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子女的教育机会。如果说自主招生是少数人的教育竞争,那么国内普通的高考录取情况,是否也和家庭背景有关呢?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学者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城乡差距也是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来自农村的本科生仅占总人数的21.9% 。(图/《高等教育公共政策》)

  根据回收到的6121份问卷,研究者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获得名牌大学录取的机会也越高。当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时,仅有22.14%的子女,可以进入985高校和211高校就读;当父亲的教育水平为大专及以上时,子女进入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比例,上升至了48.65%,差距达到了惊人的两倍。

  海外顶尖学府的录取,也是家庭背景的缩影。因为精英大学的录取,更看重校友子女和候选人的社会背景。哈佛大学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来自美国经济收入前1%家庭的孩子,录取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概率,是其他家庭孩子的两倍。

  所以,鸡娃的父母们,在夸赞谷爱凌优秀的同时,别忘了想想她斯坦福毕业的妈妈,以及哈佛毕业的爸爸。

  家庭背景的重要性,会一直延伸到未来的就业情况中去。社会关系更广泛的家庭,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帮助子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云南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以家庭总资产作为划分不同收入群体的标准,数据统计发现,在家庭总资产,小于110.14万元的区间,家庭财富每增加1%,子女的就业率就会增加约0.84%。

  此外,上海财经大学一项基于5895个样本的调查表明,父亲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级别越高,子女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所选择的的职业类型,与父亲相同的可能性越大。父亲工作部门,每提升一个级别,这种子女与父亲之间的职业代际传递现象,可能性就会增加1.8%。

  比如,公务员职业存在代际传递现象,父辈是公务员的,也有助于子女成为公务员。

  一个人的家庭出身,自己确实无法选择。但是,拼命鸡娃的家长们,这种阶层跃迁的焦虑,其实从一开始,对象就搞错了。

  在阶层流动放缓的当下,实现阶级飞跃,靠自己比靠孩子更容易。换言之,阶级跃迁的的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少,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儿,你的孩子会更难做到。

  人的职业发展有固定的周期,年龄与工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成功呈现正相关,31-44岁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间。

  一项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数据,也证明了这个观点。通过分析2001-2012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研究者发现,一个人收入的高峰,基本出现在30-40岁之间。

  大部分人的收入高峰,出现在30-40岁,这是财富积累的黄金时间。(图/文献[16])

  大部分人在这个时间段,建立自己的职业舒适区,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这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段时间。而这十年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恰恰也是很多人开始养育孩子的时间。

  除了抓住宝贵的时间之外,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也与职业成功息息相关。荷兰蒂尔堡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的一项跨部门研究,揭示了员工主动性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在47个不同职业部门(包括教师、护士、技术人员等不同职业),回收到的619份有效问卷,证明了职业积极性与职业机会呈现正相关。

  是谁,每年都嚷着要学英语,单词也只背到abandon;又是谁,信誓旦旦说要为家庭理财,三千五的大师金融课倒是买了,就是总共没听完几节;还是谁,说自己要下班学习专业技能,卷过同事,升职加薪,却又在吃完晚饭后,刷了三小时抖音,倒头就睡。父母都没什么意志力,同在一个屋檐下,孩子有样学样,懒懒散散,也再正常不过。

  总在鸡娃,说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家长们,不如提高一下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努力鸡自己一把,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为孩子的起跑线添砖加瓦。

  职业生涯对于个人发展很重要,对于指导下一代也同样重要。此外,自我成长除了努力拼事业,还意味着学习更多地了解孩子,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家长对孩子的成人期待,不应该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成为一个成长的人。教育的真谛,其实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即使先天的智力条件很难改变,但是父母在调节学生智力与成就的关系上,十分重要。来自香港地区教育部的研究发现,家长如果表现出更多的支持和期待,可以提高学生的潜能发挥。且对于智力水平相对一般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孩子的成绩提高,作用更加明显。

  人的全面发展,规划十分重要,同时也很考验父母的自我成长和资源利用的能力。性格是遗传与后天环境,复杂结合的产物。父母的育儿方式、兴趣爱好甚至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与其羡慕谷爱凌,不如自己成为谷爱凌,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好榜样。每天看着这么努力上进的父母,相信孩子也不会懒散到哪里去。

  爱不是娇惯,更不是强求,鸡自己才是鸡娃的精髓。孩子不必过早体会,成人世界的艰难不易,爹妈们仍需努力,负重前行。

  [1] 党宇.(2021).数学课外补习对初中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3]南方都市报.(2023)研学游乱象调查:4980元“清北研学夏令营”变“校门打卡游”.

  [6]陈诚.(2020).“寒门何以出贵子”:三类教育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7]李晓庆.(202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阶层流动感知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工商大学).

  [8]董妍&俞国良.(2012).家庭特征和学业情绪: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eds.)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263).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9]黄安.(2021).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代录取高校层次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11]李姜潞.(2023).家庭财富对子女就业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

  [12]张金梦.(2021).社会资本对职业代际传递影响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财经大学).

  [13]蔡颖&桂肖敏.(2018).高校毕业生公务员职业获得的家庭禀赋约束研究. 中国大学生就业(1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