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碰到的情绪问题;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人民网重庆10月8日电 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学专家蒋国庆指出,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究其实质,相当一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关键在预防,而要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及家庭教育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蒋国庆表示,目前,我国儿童精神健康形势严峻,出现低龄化、患儿数量增多等趋势。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占人口总数的16.2%,而儿童精神疾患检出率为12.8~16.2%,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既然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国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营造高质量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养育方式能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面对以上问题,蒋国庆进行了详细解答。

  蒋国庆表示,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主要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道德教育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和物质满足,在对学习成绩要求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重智轻德”是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走进的误区。

  一些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淡化,使得他们一味地加强家庭物质环境来弥补时有还无的亲子关系。还有一些家庭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隔代教育的过于溺爱,父母双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不一致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我国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略。大家都知道,十八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对于个体本人、对于家庭、对于社会来讲非常重要,但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不仅仅是家庭中的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自己也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尤其是当下社会变革异常迅速。面对智能化社会,我们一味地去禁止儿童玩手机,禁止儿童不上网肯定不现实。我们需要引导儿童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让电子产品、网络成为一个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工具。”蒋国庆说。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着传生活之道、授人生之业、解成长之惑的责任。在这个“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过程中,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

  蒋国庆指出,在家庭中,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子女的成长教育中;父母长辈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也对子女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而孩子的言行也会影响着父母的行为举止。

  父母教育孩子孝顺,不是简单说教,而是自己在家庭中要做到对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的孝顺。

  “我们常常看到的现状是,家长一边叮嘱孩子努力学习,但是自己一回到家就看电视打游戏,这样怎么教育孩子?还有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手机成瘾’,有没有发现,多少家长在孩子面前就是玩手机这样一个形象?”蒋国庆表示,“镜影现象”在塑造孩子 的行为方面很重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吸收一大堆的道理,而是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化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除了做好榜样,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营造高质量家庭环境?对此,蒋国庆也为广大家长们支招:家长要知道“父母”也是一门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如父母可以通过多途径学习,参加学习班、书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等。

  再者,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石,父母双方要认真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幸福,才能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

  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多陪伴、少指责和抱怨。当孩子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时更多的不是去批评指责,而是站在孩子角度,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自己受到了挫折,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遭受挫折过程中自己情绪的变化。

  从小培养独立的意识。我们所谈的关心关爱并不是“溺爱孩子”,而是让孩子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实中,家长总是问,什么样的养育方式能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对此,蒋国庆表示,没有一种教育方式适合所有的家庭,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的,只有看哪种教育方式更合适自己的家庭情况,在此,蒋国庆在教育方式,给家长提些意见,以资参考。

  尊重孩子,给予平等的沟通。很多父母在和子女相处的过程中,都是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去教育批评孩子。对于年幼儿童,家长蹲下去与孩子心平气和交谈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语气上,家长并不只是说教,有时也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和孩子平等交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遇到任何喜怒哀乐才愿意和家长分享,家长也才能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

  了解清楚孩子内心的想法。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与家长一致,或者犯了什么错误,家长不能一味地指责,在保证平等沟通基础上,耐心倾听孩子,让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比如为什么和同学发生争执、为什么没有按时回家,考试考差了心情很难受等这些想法。实际上,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以接纳的心态,理解到孩子所有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没有好情绪和坏情绪之分,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坚强后盾。

  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识。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给孩子适度的帮助,而不是替代孩子做决定,甚至替代孩子完成。孩子跟同学发生纠纷、或者换了学校不适应,可以给孩子一些意见、让孩子尽可能独立去解决问题,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家长过多的帮助可能剥夺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蒋国庆强调,“大了就好”的观点害了很多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患,如果及早发现、早期干预、70~80%可以临床治愈,但是,社会大众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大了就好”,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没必要去看医生,“大了就好”,或者“讳疾忌医”,直到问题严重才引起重视。

  “如有的孩子表现有一般行为问题,包括咬手指甲、反复吸吮手指,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找诱因,大多数能缓解,但是家长不以为然甚至斥责孩子,可能孩子把手指皮肤撕得血淋淋的,最终发展为强迫症、抑郁症等。”

  “再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如果及早治疗80%能治愈,但是如果没有早期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风险大大增加。儿童情绪低落早期症状轻微可能通过心理疏导就能缓解,但是当孩子向家长表达自己心情不开心时家长没有正确回应、予以忽视或者斥责,待患儿发展成为抑郁症才被家长重视,后悔都来不及了。”蒋国庆表示,社会大众一提及成人精神疾病,大家担心的是精神疾病肇事肇祸问题,殊不知,成人精神疾病绝大多数在儿童期就已经有表现了,要想减少成人精神病的患病率,保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最关键的是加强儿童期精神心理健康工作。(陈琦、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