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翅膀代表的是孩子的天性,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某个特定时期,很多问题上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不问出个所以然,决不罢休。

  父母多一点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就会更宽阔一些,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可能。

  遇到自己也不懂的,他就查阅资料、文献,然后再用女儿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她。

  其次,回答问题要遵循一个原则:知道就知道, 不知道就不知道,不可敷衍。

  遇到不懂或不会的问题时,可以这样回答孩子: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查资料,找出答案好不好?

  女孩在小学阶段各方面都很出色,上初中后成绩突然直线下滑,各项能力也不突出了,在班委的竞选中还落选了。

  可她刚说没几句,就被母亲打断,还质问她成绩怎么下降了,根本不给女儿把话说完的机会。

  这件事以后,女儿慢慢就跟妈妈不亲了,即便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告诉妈妈了。

  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而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

  为人父母,遇到孩子诉说苦恼时,请耐心倾听不要打断他,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亲和力。

  嫌孩子吃饭慢,就给孩子喂饭;嫌孩子书桌乱糟糟的,就主动帮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学迟到,就帮孩子穿衣服…

  孩子的锻炼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引导和等待,而不是嫌孩子“干得慢”“干不好”选择包办代替。

  管住嘴、放开手,用引导代替包办,孩子就会找回自主权,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动。

  后来当他再次打碎花瓶时,他知道说实话会挨打,为了逃避惩罚,谎称是家里的猫撞倒了花瓶。

  犯了错误,就应该受到惩罚,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样孩子以后犯错了会积极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会因担心承认错误受到惩罚而选择隐瞒和欺骗。

  开完家长会回到家,她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你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不知道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的智商不够?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好,我自己却考不好?

  这样的父母,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他们恨铁不成钢,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如意时,伤人的话脱口而出。

  原本想用这样的话来激励孩子,却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他们认为,陪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别让孩子吃苦受累。

  杨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桐的孩子,经常坐在椅子上发呆,也不跟其他同学一起玩,后来被确诊为抑郁症。

  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周海婴在反复拆卸玩具、电器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后来考入北大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成了一名无线电专家。

  不控制,不改造,只提供孩子生长的土壤,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发芽、成长、绽放。

  只有被接纳、被信任、被尊重,孩子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