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市水上公园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母亲揪着一位打冰爬犁的十二三岁男孩,生气地说:“生了你真是倒霉!”、“快开学了,作业没写完”、“考试不及格,笨得像猪,还知道玩……”责骂声中,孩子低着头,流着伤心的泪珠。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我市心理学工作者王晓茹。她分析说,此时此刻,那男孩的心理已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试想一下,常此以往,孩子能健康成长吗?现在的父母的确很辛苦,他们为了孩子日夜忙碌,但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家长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王晓茹说,尊重别人,是一个健康人所具备的品质。然而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不懂得尊重孩子,将孩子贬到卑微的位置上,摧毁孩子的自尊。

  在采访时,一些孩子告诉记者,他们不喜欢和家长进行交流。因为父母总是说一些让他们伤心的话,有时他们非常讨厌父母。记者将孩子不喜欢听的部分“伤心话”记录了下来,王晓茹对此进行了分析:

  “学习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长为你受累……”(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父母不赏识他)。“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更能摧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从有了你,我连一个完整的电视剧都没时间看,为你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你,我早就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了。”(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你真蠢”、“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挖苦讽刺的话,让孩子失去信心)。

  有的孩子还告诉记者说,他们不喜欢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信件。王晓茹说,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在怀疑自己,而自己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有的孩子说,他们不喜欢父母在单位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后迁怒他们,无论什么事都将错推到他们身上。王晓茹说,家长这样的做法,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孩子说,他们不喜欢家长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批评孩子,让孩子无地自容,这样做能使孩子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王晓茹说,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跟家庭有关系,孩子们的“疾病”是家庭“不健康”的一个结果。

  物质条件好的家庭,并不一定就是健康的家庭。王晓茹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孩子,他叫明明(化名),是市中心区某小学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经济环境较好,明明的父母都有大学学历,夫妇俩感情很好。从表面上看,明明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但是,这个家庭却出现问题了。明明不喜欢上学,学习成绩也不好,而且很孤僻,有时还在家中摔东西。王晓茹多次与明明交谈,得知明明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爸爸妈妈多陪他。

  经过了解得知,明明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骨干,工作忙,而且他们夫妇俩朋友多,应酬多,陪明明的时间很少,很多时候都将明明送到托管班。王晓茹说,明明不喜欢上学与其父母“忽视孩子”有很大关系,明明在家中“摔东西”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孩子不喜欢去上学、弄伤物品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是家庭的内在问题。有的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托管班,甚至寄宿在爷爷奶奶家。其实这样并不好,因为儿童需要稳定的环境,在儿童期、少年期与家庭分离,会对他的成长及成年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她)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对有问题的父母”。王晓茹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父母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如何、父母关系好坏,以及家庭结构是否稳定,都是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中最大的影响因素。父母在家中经常争吵,孩子在学校中容易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在父母关系不好以及单亲家庭中,儿童受到的心理创伤严重,容易出现焦虑、烦躁、压抑的情绪,有些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责任感较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在父母关系不好、分居或离异的家庭中,儿童犯罪率较高。

  现代社会,父母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王晓茹说,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创造,其实孩子并不缺乏创造力,而是缺乏对创造力的赏识,学会创造就是学会成功;学会爱父母,知道感恩;既能接受表扬也能接受委屈;学会欣赏他人,欣赏自己而不欣赏他人是自恋,欣赏他人而不欣赏自己是自卑,既欣赏自己又欣赏他人就是自信;学会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激励;学会自我设计,不断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学会自理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也要从自我做起。王晓茹说,父母对孩子永远要鼓励多于责备,注意孩子的“自我感”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太急,要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想出并使用最合适的家教方法,也才能影响并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多听孩子说,现在孩子对家长没有话说,是因为家长没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没能“同感”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安静,有读书氛围,并要做好孩子考试前后应有的关怀。

  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区部分老师和学生家长。他们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伊春区六中的孙美红老师说,不要小看对孩子的品格教育,进再好的学校也不是目的,成功就业和终身幸福才是目的,注意培养孩子的品格,特别是青春期的教育。

  一些家长还将自己积累育子经验介绍给大家:在家中设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教孩子与成年人自由交往;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在孩子做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相信孩子的智慧并信任他;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